苏丹足球教练李卡德:陪中国孩子寻梦绿茵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23日电 (王晶、瓦利德)“带球,传起来,利用他转换的时间,你要快速向前进攻!”北京奥体中心的足球训练场上,苏丹籍教练李卡德(Khalid)正在认真地指导十多名少年踢球,他激昂洪亮的声音不断响起。小学员们积极奔跑,盘带突破,李卡德不时给他们鼓励和赞许。
李卡德讲述自己在北京扎根青少年足球培训的故事。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2011年,李卡德来到北京。“一开始,我没想到自己能在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当足球教练。”李卡德日前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我从小就在苏丹接受专业足球培训,也曾在国内的俱乐部踢比赛,我非常热爱足球这项运动。来到中国后,从自己的身体情况出发考虑,我选择了在教练员这个行业发展。”后来,他开始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这项工作,在北京教孩子们踢球的故事也由此开启。
为了自然顺畅地与小球员们沟通,李卡德下苦功夫学习中文。从“零基础”到一点点坚持努力,最终突破了语言关。现在,这个非洲小伙已经成为一位普通话“满级选手”。
李卡德在给小球员们讲解足球技战术。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如今,李卡德全身心投入在青少年足球培训这个职业已近十年。如何教孩子们踢好足球,他有自己的方法和感悟。训练中,他严字当头。“我对每一堂训练课都有高要求,队员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去执行。如果不执行的话,作为教练员我会不满意。”
李卡德主张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如果有孩子在训练中犯了错误,我会告诉他如何去改正,然后再给他鼓励。教练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加有动力,觉得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做好青少年足球培训,李卡德不仅心中有谱,也心中有招。他巧妙地利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我会用心找一些方法,让训练变得有趣,激发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足球的快乐,从每一节课上都实实在在学到东西。”
李卡德组织小球员们参加对抗练习。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小孩子的身心特点与成人不同,教孩子们踢球往往需要教练员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李卡德对此深有体会。“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关心、关爱队员的教练,对小孩子的心理也非常了解。作为一个足球启蒙教练,我平时会接触到一些不会踢球、不会跑位的孩子,或身体平衡不太好的孩子,这就需要我给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如果教练员缺少这种耐心,我觉得很难做好这个职业。”
真诚的付出也让李卡德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训练之余,孩子们会经常围着他们的“卡德教练”,像朋友一样与他聊天相处。“小孩子嘛,他不喜欢你是不会跟你说话的。如果他觉得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很好,他就会在训练中很放得开,会主动跟你沟通。这对我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我喜欢小孩子,跟他们接触,我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李卡德笑着说。
对于教小孩子踢好足球这件事,李卡德用心了,也沉下心了。数年如一日,他一直踏踏实实,将自己的精力和经验用于培养青少年,陪伴他们追逐绿茵梦想。
“足球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每天忙着教孩子们踢球,没有训练时,我会学习足球知识,观看比赛录像,研究技战术。这能帮助我不断进步,从比赛的角度提高自己的认知。然后我再把更先进、更有价值的足球知识、理念、技能传授给我的小球员们。”李卡德笑称:“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被足球填满,没有别的了。”
在北京教孩子们踢球的这些年,李卡德感觉自己有辛苦付出,也有满满收获。不仅掌握了流利的中文,积累了丰富的青少年培训经验,也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带给他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现在,接触一个球员,我很快就能知道他的缺点在哪,优点在哪,未来他要如何去发展。”作为教练,李卡德说他的快乐很简单,“学员们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看到孩子们能够把我制定的技战术执行出来,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李卡德(后排右二)与小学员们和其他教练员们合影。人民网记者 张若涵摄
足球发展,青少年培训是根本。李卡德坦言,中国足球水平想要更进一步,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重中之重是要把中国青少年的足球水平发展得更好。因为足球的未来,说到底,拼的是后备人才。
“做好青少年培训,中国足球人才的宽度才会越来越大,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队员和后备人才,输送给俱乐部和国家队。”
他还希望,像他这样既了解中国足球,也了解国外足球,能讲多种语言的外籍教练未来能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球员们进行更多的国际学习交流,在不同的比赛环境和身体对抗中更好地锻炼。
在李卡德看来,现在奔跑在绿茵场上的每个少年都是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教会更多孩子踢好足球,未来才能在中国出现梅西这样的顶级球员。我对每个学员都怀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