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我个人观点来说,我始终坚持“自由创作”方向,在国外多年以前已经开始了针对美术培训的改革,而国内却依然停滞不前。“自由创作”它没办法快速看到收益、或者说这个过程中对画面的不断质疑使你打消了这样的坚持、或者说你被许多所谓”真实“的成功案例所蒙蔽等等太多的疑问。存在一定会有其合理的地方。以下为部分家长或朋友私信的问题与我的一些补充问题,特开一期问答专栏。
问:现在有部分政策支持特长生中考加分,而且自由绘画孩子的能力也没办法参加考级。
答: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家长让儿童参加绘画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单纯为了级别,得到一个认证或是为了增加大考优势,暂且不评论考级的固有弊病来说,我认为都不能作为优质的艺术培养目标。艺术培养应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标,而目标是带领孩子寻找这个过程。在我看来任何实质性的目标都会导致艺术培养方向受限。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艺术表达、情感思想,与孩子一同探寻怎么利用艺术进行间接表达,这种更为内在的情感输出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问:老师您说的”自由绘画“和平时机构里绘画课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常规机构里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偏向应试或技能方面培养,重视画面结果。自由绘画关注孩子本身而非作品成品,授课出发点在于刺激儿童感官感受、体验艺术媒介、深刻了解和关注生活、提供适合创作的环境与氛围等等,不会有固定的内容展示与教学要求,重在启发。
问:所以说自由绘画短期看不出来效果,那长期能看得到什么效果呢?
答:首先短期能不能看出效果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有部分小孩发展到七、八岁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感觉,辨识度比较高,说明在创作的过程中小孩已经拥有许多自身独有、特征鲜明的东西,这属于一种非常好的情况,也属于少部分。那么长期看来,大部分孩子在画面上会随着阶段逐渐具象化,画面内容也变得逐渐清晰(但不同于整洁)。发展到中后期你会发现小孩的作品生动性越来越强,你很容易能发现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所在。并且整个过程中他对使用绘画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会保持非常良好的状态和印象,甚至伴随一身。
总结来说,您的孩子是否有超凡天赋都无关紧要。长期以来孩子天生最原始最纯粹的绘画自信与想象力会被很好保留住,而更重要的是长期无束的进行绘画创作对其生活的积极影响。而对于以后想要从事相关学科的情况来说,儿时这一段经历也必然是更加珍贵的、内在的原始积累。
问:应该怎么理解自由绘画乱哄哄一团团的作品?
答:画出所谓“乱哄哄”不成形的作品,孩子很可能处于绘画阶段的涂鸦期。但是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孩子画出与我们对“美”的概念不符,只能以“乱”来概括的作品时,难免都会有部分家长产生疑惑。我认为该问题家长经常出现的误区有两点。
第一点是错把成人审美的标准附加在儿童画上,且不明确儿童绘画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天然的儿童画作品看起来确实不像、不整洁、不美观,但这都是我们以成人审美的眼光看待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乱”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反应了儿童思维的活跃,他的图形语言无不为我们展示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与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应抛掉单一的审美眼光,以尊重、欣赏的目光看待儿童话。
研究表明,即便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儿童绘画发展的过程具备阶段性和相似性。涂鸦期的儿童只能理解苹果颜色鲜艳、有香气、吃起来可口等的感官感受。因此您眼中的“乱”其实是属于儿童绘画发展的其中一个必要阶段,要求他在“乱”的阶段画出整洁的画面,还比在儿童牙牙学语的时候要求他交流通畅。
引用的《寻找天性》里的一个例子:蜈蚣自出生起就是数十条腿走路,有一天青蛙问它这么多条腿是先哪一条腿先往前迈进?蜈蚣一听懵了,下一步不懂先迈出哪只脚。这个过程就系孩子绘画,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技能,如果非要在这个过程中讲究过多“法则”,结果可能会导致与生俱来的天性被慢慢磨灭。如果一个涂鸦期儿童绘制出中规中矩的儿童画,这也许说明他的身心受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被一种模式限制时,历史中会推出一批敢于突破革新的艺术家高呼用儿童般清洁的眼睛观察和认识世界。
第二点则是因为家长往往只关注到了作品本身。绘画既表达,儿童每一张画都是在诉说,艺术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而不是把所有所见所闻精准绘制出来。我们应该从儿童绘制时的状态、绘制完成后的作品分享等过程中了解作品在为我们呈现何种情感。切记少美育需要关注整个绘画过程,而非结果。
问:自由绘画在家进行不就可以了?是不是意味着儿美育不需要去校外培训机构?
答:这个问题也是属于老生常谈的难题了。首先以培养技能、应试为目标的校外培训机构我是非常反对儿童参与的。但是如果是在一个以儿童为中心,进行自由创作的培训机构,我认为是有益的。但是假如儿童未经任何干预而成长,生长在边远地区,这些孩子不曾受任何广告、书籍和所谓的应试“教育”束缚过,那么他们的创造活动会非常的自由和自信,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并且家庭能提供一个非常舒适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家人有一定的时间陪同和支持,那么我认为这类孩子就不必要到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但是现今现象是,我们过多的听到孩子说“我不会画”“这个怎么画”等诉求时,说明孩子很可能已收到了某些干预,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学习里的简笔课程、图画书的简笔形象、家长群里盲目的对比、考级资格等等)也许不能如此纯粹地让孩子去自由成长。反观国外许多家长会非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自由创作并且会珍藏起来与朋友分享作品,整个社会环境会非常尊重孩子意愿与想法,这是“自由绘画”的前提,也是作为一所关注儿童的培训机构所营造的氛围。艺术教育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带给人的感受,而纯艺术培养中重要的是成品。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而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那我们给孩子的特殊刺激就是对他进行艺术教育提供良好氛围,让他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能在过程中获益,回归到原来的发展轨迹上面,刺激他的感官他的身体感受,冲破那些束缚或者是心理负担(父母、老师以往对于画面的要求),拍拍他的肩旁告诉他你要自己去寻找。
问:类似理念在书上经常看到,但是看到其他孩子画的比较成型、整洁就会有犹豫。
答:那我想告诉你,万幸你的孩子画的不整洁。首先,往往最有创造力最自信的孩子才更“敢画”,也许有些一反常理,但是您确实应该夸奖他在这个年级能保持画的不规矩。在教学经历中面对小心翼翼、规规矩矩的画面反而会引起我们的格外注意。从结果上看,规规矩矩的画面也是家长眼中的“整洁、干净”,但在我们眼中,关注的是孩子的作品是否显得“约束、拘谨”,与儿童心理问题关系的大小。当然我们希望以上情况都不存在,那么此类孩子也许是缺少了一些创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