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6月11日,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落下帷幕。活动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大赛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普视觉盛宴。总决赛60位选手各显神通角逐最终宝座,最后广州代表队吴诗恒、黄埔海关代表队王瑜、湛江代表队李翼扬等10名选手荣获成人组一等奖,中山代表队李云翮、东莞代表队吴俊枫等5名选手荣获中小学生组一等奖。大赛还评出二等奖、三等奖、专项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
比赛现场,来自全省各地的选手讲解各类科学话题,传递科学理念,让公众领略和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科技发展的蓬勃力量,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发出了科普最强音。
颁发奖项。
主题丰富接地气
在《春耕和秋收路上的拦路虎》科普分享中,来自惠州市李瑞麟小学的杜晨烨说道,这只拦路虎是霜冻。她分享说,有三种方法可以减少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分别为灌水法、覆盖法和熏烟法。来自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的刘雨欣帮助人们认识雷电,据她分享,闪电形状各异,有线状、枝状、片状、联珠状和球状。
选手刘雨欣帮助人们认识雷电。
同样是关于气象的科普,我们该如何抵御地震?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与交流中心的吴韧说道,如今,隔震减震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他举例提到,使用了隔震减震技术的港珠澳大桥,可以抵抗8级地震和16级台风,同时还减少了桥梁墩柱的使用数量,最终节约了桥梁主体结构造价,实现经济与安全的双赢。
选手吴韧带来抵御地震的科普讲解。
选手们的讲解主题丰富多元,涵盖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既有“海姆立克急救法”“荔枝品种”“乳牙龋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内容,也聚焦于“人工智能:ChatGPT”“太空天梯”等时下科技热点话题,更不乏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天链”“国产大型客机C919”等大国重器的关注与探讨,还有对“数字经济-东数西算”这些国家战略性部署的深刻研究……选手们结合各类多媒体展现形式,搭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实验表演,把深奥的科普知识形象化、把尖端的科技成果生活化,让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参赛规模创新高
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广州、深圳、珠海等20个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和水利部珠江委、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省气象局等18个单位举办了近40场预赛(选拔赛),最终从3296名报名选手中选拔推荐出39支代表队、242名选手晋级决赛,选手报名规模和入赛人员皆创历史新高。本次进入决赛的选手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67岁,除了中小学生,还有博士研究生,不仅年龄、学历层次跨度大,还覆盖了各行业领域,既有来自科研院所的科研精英、博士后,又有来自科普场馆的讲解员,还有众多公务员、医护人员、高校师生和社会科普爱好者和志愿者等,提升了全社会公众参与度。
选手吴俊枫分享了急救神器——AED。
同时,大赛创新赛制,首次举办中小学生组公开选拔赛和网络竞选赛,点燃中小学生参赛热情,来自全省各学校的近500位选手积极参与。他们运用各种小道具配合自身的主题演讲。
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劳帜红介绍,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是目前全省范围最广、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竞赛,旨在面向全社会选拔优秀科普人才,广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大赛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五届,线上线下累计关注参与人数超过2000万。未来,大赛将进一步创新科普形式、拓宽宣传维度、丰富科普内容、建强科普人才队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