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篮球媒体人杨毅,在一档电台栏目当中谈到了很多球迷经常挂在嘴边的“青训”问题。
杨毅列举的是西班牙俱乐部的青训以及和咱们俱乐部青训的差别。
首先,青训的“费用”。
根据杨毅的说法,西班牙俱乐部的青少年训练营每周有3节课,一个赛季下来只需要150欧元,剩下的都由政府来进行补贴。
而我们的训练营篮球课,基本上一节课就要150元人民币。
由此可以说明第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青训“费用”的问题。
在西班牙类似于篮球和足球这种运动,在青少年中间只要是有兴趣的都可以尽情地参与,并且还能够得到非常科学的系统的训练。
但是,在我们这里却需要承担非常昂贵的费用,非小康及以上的家庭真的不太能够负担得起,这样一来就让很多喜欢篮球和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在这个环节就被拒之门外了,而且还是永久性的那种。
确实,篮球和足球都不是一项,随便练练就能够登得上“大雅之堂”的运动,这中间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士来进行层层的指导。
而这些专业人士毋庸置疑肯定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怎么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这个确实应该是个好好思考的问题。
既然现在提倡“全民运动”,尤其是“大球运动”,那么如何降低进入这些运动项目的“门槛”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咱们先不去谈未来如何如何,成为职业球员后如何如何,就是先让大家喜欢这项运动,接受这项运动,参与这项运动,然后当这个“基数”变得庞大之后,才有可能涌现出来一些“好苗子”。
要不然,连“基数”都做不大,想要出现源源不断的篮球天才,难度系数真的是太高了。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是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的,只要“费用”是合理的,他们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先参与进来的。
其次,青训的比赛“场次”
按照杨毅的说法,西班牙青少年训练营一个赛季下来大约会有70-80场比赛。
而我们的比赛场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就算是有也基本都是对内的训练赛,而不是西班牙那种的“交流赛”。
确实,篮球和足球都是这样,训练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真正的提升必须是要到赛场上去真实的比赛才能得到的。
而且只有到了赛场之后运动员才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到了私下训练的时候才能进行针对性地“补强”。
这就是为什么总说要有大量的比赛作为基础支撑。
其实,别说是青年队了,就是我们的成人队CBA,一个赛季也就是40多场比赛,不到50场的样子。
说实话,就这个强度要是能有提升才真的是奇怪了。
不说非得要像NBA那样必须82场那么漫长,但是参考CBA也有20支球队,一个赛季下来,常规赛打个60场左右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
比赛的场次多一些,这样就会有利于每支球队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赛季开始的时候,球队的目标以及想要体现出来的内容。
赛季中期,球队的目标以及想要体现出来的内容。
赛季后期,球队到了冲刺阶段想达到的一个最终目的。
然而40多场常规赛,真的是刚找到状态,然后常规赛就要结束了,很多排名靠后的球队整个赛季都结束了。
很多球员还不太“自律”,也就是赛季中间还相对好一些,一到比赛结束了,赛季结束了,甚至都彻底放飞自我了,如果没有比赛的“约束”,真的是很难惯例。
所以,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增加比赛的次数,真的非常有必要。
再说了,职业运动员不就是打球的,如果说光训练就能拿到那么高的年薪,那大家都去报名了。
最主要的是,比赛的场次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当中“纯玩”和“梦想”的这两拨小朋友给划分出来,然后尽早让真正热爱篮球的小球员懂得初代职业体育是什么样子,这样更有利于他日后进入成年队的一个成长,或者说更快的一个适应程度。
再者,青训的“未来”。
众所周知,欧美那些国家的学校教育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样在体育这一块也是如此。
他们的下午放学时间基本上是在2-3点钟左右,而且放学后的时间全部都交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一来,有兴趣的青少年就可以尽情的去享受自己热爱的体育运动带给自己的欢乐。
而我们国内基本上放学就要接近6点钟了,这还不算完事,最主要的是放学了回到家里还有一大堆的“家庭作业”,不做完第二天就得在课堂上挨批评,甚至严重点的还要请家长。
这样一来试问还有哪个青少年敢不做作业,去玩篮球和足球以及其他的体育项目?
所以,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很难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这个问题,是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的。
不同于欧美国家他们的“体教结合”,真的是可以在把学习书本知识和体育运动集合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择优选择。
而我们的青少年大多数还是要去先完成学业,然后只能“硬挤”出来一些时间跑到操场上投两次篮,接下来还要赶紧跑回教室。
要不然,就是专门纯粹地走一条职业运动员道路,把书本知识给丢到一边,或者是很有限的学习。
但是,这样的“风险”毕竟太大。
职业运动员的成材率比高考还要低,一旦前面耗费了时间和青春,最终还是无法走上走上职业的道路,或者说就算勉强进入职业队了,但是,并没有成为那种顶级球员,只是效力了几个赛季之后,就没有球队选择签约,也就是所谓的“失业”了,这个时候就比较难办了。
这么多年什么都没干,时间和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打篮球上,现在本职工作干不了了,想要再踏入社会也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因为他没有那块“敲门砖”也就是所谓的“文凭”。
很多家长这么一思量,瞬间又把孩子给赶回了课堂,什么梦想不梦想,梦想也不能当饭吃,将来长大了你们就会明白了。
这就是中国体育面临的最“残酷”的现实。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球迷说能在中国打上职业体育的运动员,家庭条件大多数都不会太差。
就是因为,只有一个情况良好的原始家庭作为“依托”,解决了孩子后面人生的基础生活保障之后,这样的家长才能放心让孩子去追逐梦想。
退一万步讲,哪怕是以后运动员这碗饭端不了了,至少家里还有那个条件,不至于让孩子吃饭都成为问题。
但是,这样的中国家庭以及具备这样思想的中国家长又有多少呢?
所以,个人从来都不认为,中国缺少会打篮球的人和会踢足球的人。
当然,现在“国足”和男篮里面的球员确实是这两项运动里能力最强的中国人了。
但是,这是因为有很多天赋和条件比他们更好的人,最终没有走上这条道路。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体育人才却如此“匮乏”的真正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杨毅会说,虽然姚明主席眼下推广的小篮球(小学生篮球)看上去貌似很热闹,甚至包括很多家长看上去也是热情满满。
但是这种景象至多只能持续到孩子12岁,也就是说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到了12岁就要“退役”了,因为,马上就该升入初中了...
说到这了,还能说啥呢?
这下大家应该多少了解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大球项目”总是很难发展了把,这真的不是做好一两件工作就能改变什么的,中国的“大球项目”真正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