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汉代乐舞百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融诗、歌、舞为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势。
起源与发展
在华夏舞蹈的艺术长河中,汉舞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在历经春秋战国那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大汉劲舞以其狂级之势,向世人展示了汉民族舞蹈艺术的泱泱风采。
同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和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不同,大汉舞风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汉杜陵陵区出土玉舞人正背面
中国传统文化在汉代正处于一个对内各民族之间往来密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汉代舞风丰富多彩的大度兼容性,便是这一文化氛围的突出表现。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前105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角抵”也即“百戏”,汉代乐舞杂技之泛称。这种由皇宫组织的歌舞杂技演出,规模空前,吸引了京城内外、甚至数百里远的民众前来观赏,足见汉舞的泱泱壮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乐舞百戏图》东汉 墓室壁画 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不仅对内以乐舞活动显示君民同乐、天下升平之气象,汉代帝王也多以场景壮美的大型乐舞飨宴四海宾客,以显耀大汉王朝的强盛与繁荣。这说明,不仅来自民间的诸多歌舞节目登上了王公贵族的大雅之堂,而且外国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也成为招待国宾、弘显大汉风华的宫廷雅乐。
在华夏舞史中,汉代是继先秦乐舞之后,又一座舞蹈发展的丰碑,它以其大度、包容的艺术风格载入史册。
汉代乐舞的艺术特征
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西域乐舞的交流吸收,汉代乐舞融汇了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风丰富多彩且大度兼容,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同时,汉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的特色之一。
汉代乐舞的特点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舞袖”,古谚“长袖善舞”,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
“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舞足”,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踏盘踏鼓而舞,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
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
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舞蹈。
在汉代,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
舞者有男有女
在盘、鼓上高纵轻蹑
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长袖细腰,扬袖踏鼓”
是普遍盛行于两汉时期的舞蹈风格
它充分显示了在蓬勃发展的汉代社会里
人民勇敢进取的精神面貌
汉代乐舞赏析——相和歌
“相和歌”
是汉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 丝竹乐器互相应和,谓之“相(xiāng) 和 (hè)”;再与舞蹈和歌唱相结合,逐渐发展为“相和大曲”。这种音乐形式中,伴奏乐器交替着与歌唱相应和,而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又体现在舞者边唱边跳的表演中。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飘逸脱俗 典雅精致
婀娜身姿 妩媚俏丽
一起来欣赏一下完整的《相和歌》汉舞表演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