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一场为期三天的电影培训能够给一个省的电影行业发展带来一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回答,我想,它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也埋下了一些种子。
11月16日-18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电影局主办的全省电影创作培训班圆满举行。
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浙江省电影主管部门以这样一场培训班的形式,传达贯彻二十大精神,凝聚全省的电影力量,再次吹响新时代浙江电影创作的号角,为接下来浙江电影的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三天时间里,来自全省的60多名各市、县(区)电影职能处室负责人、电影制片公司负责人和“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齐聚一堂,虚心学习,共同探讨,畅想浙产电影的未来。
范志忠:书写浙江,本身就能反映时代
在范志忠看来,浙产电影本身有着明显的优势。范志忠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院长。“浙产电影最大的优势,就是题材的优势。浙江作为‘三地一窗口’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这一切,都为浙江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所以书写浙江,以浙江的题材作为创作的母题,它本身就能够反映这一个时代。”范志忠说。
范志忠认为,浙江电影的第二个优势,是浙江电影主管部门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影视创作进行的培育。“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省文艺发展基金对电影扶持的力度,可以说非常大,使得很多影视公司在浙江的政策感召下,最终落地浙江,成为新的浙江影视公司。”
在具备充分优势的同时,浙产电影的短板也不容忽视。“最大的短板,可能就是原创人才的稀缺,尤其跟北京、上海相比。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比如说这些年,浙江大学在影视教育上也投入了很多心血,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美院今年设立了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院校,也在电影人才的培养跟教育上做了很好的探索。所有这一切,都为浙江的影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范志忠说。
范志忠为大家讲了本次培训班的第一堂课,打开了关于浙产电影的话匣子。
罗忆楠:想用全浙江的制作团队拍一个浙江故事
杭州九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学员罗忆楠对范志忠这堂课印象很深。“我记得范志忠老师的课上有提到,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没有电影配额,当时全国有几大电影厂,所以人才都汇聚到这几大电影厂里,没有给浙江留下很好的电影人才根脉,所以要想枝繁叶茂,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向心力。”
罗忆楠说,通过这次培训,她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就是想做一个电影,整部电影策划、拍摄地、所有演员、后期制作全部在浙江完成。用全浙江制作团队拍一个浙江故事,我已经构思好了。还有一点就是可以适当加些方言。我们印象中地域风格特别突出的电影作品,很多都有方言的加分,比如前段时间《爱情神话》全上海话表演,地域文化一下全出来了。杭州话一样也能说得很好听。”
李慧:在浙江做电影,我们永远有信心!
疫情三年,给电影人带来的挫折不小。李慧是普照影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浙产电影《老师·好》的制片人。虽然最近工作忙碌,但她也没有错过这次培训。
“我觉得这次培训很有意义,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对影视从业者来说,是一次精神上重要的鼓舞和引领,培训能够凝聚整个行业,鼓励大家融合团结。”李慧说。
“每位老师都从多角度多维度,极致真诚地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敬畏,用他们的经历、见识、风趣多彩的故事,唤醒了电影人对电影热爱的初心。还有非常实用的,就是我们浙江省各市、区各级宣传部领导认真讲解介绍电影相关政策,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很好的帮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加有的放矢地去洽谈项目,建立合作。”
最后,李慧说她想用雪莱的那句诗与大家共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还有一句是——“在浙江做电影,我们永远有信心!”
李炼:希望下一代电影工业在浙江发扬光大
2022年7月3日,国内首个全虚拟影视基地——博采虚拟制片工厂项目正式在德清开工。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炼也是本次讲师团的成员之一。
《数字时代的电影虚拟制作》,是李炼在这次培训班中讲课的题目。
“浙产电影有着很好的资本优势,有很多一线电影公司都注册在浙江。过去,有很多浙江出品的电影,但它的拍摄制作不一定在浙江,所以‘浙江味’似乎不是很浓。因此,长远来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电影拍摄和制作在浙江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浙江建立虚拟基地,因为我觉得虚拟制片是下一代电影工业,我们很希望下一代中国电影工业能够在浙江发扬光大,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影片不仅在浙江投资出品,还在浙江生产制作,让浙产电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李炼说。
李炼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于杭州,他再熟悉不过。他选择在家乡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他也见证了很多同样优秀的青年创作者在电影行业的不同领域闯出自己的天地。
“据我的了解,最近这几年,浙江的青年导演层出不穷,但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很多没有在浙江拍片。所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本土优秀创作者来创作讲述浙江故事的电影,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是与生俱来的。”
李越:把浙江的故事放到全国的范围去讲
最近几年,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在主旋律电影上,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比如电影《红船》和《云霄之上》。
“这两年,我们打造了很多有关‘三地一窗口’的具有浙江鲜明标识度的浙产电影。《红船》是讲述红色根脉起源地的故事,我们从年轻人的角度去创作了电影。《云霄之上》取材于浙江本地的革命题材,我们一直在做充满‘浙江味’的浙产电影。眼下党的二十大刚过去不久,胡坚老师也给我们认真传达了二十大的精神,让我们有了更加明晰的想法和方向,对于未来的创作,特别是主旋律创作也更有底了。”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越说。
疫情之下,整个电影行业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但是作为这个行业里的人,我们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相信电影的春天还是会到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在逆势投资,我们马上有一个爱情题材的电影,和张一白导演合作。我们相信,总有一天,阴霾散去,观众还是会回归到大银幕前来观影。”
谈及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浙产电影,李越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于浙产电影来说,可能叫好又叫座的高峰作品还是稀缺的,特别是具有鲜明的浙江辨识度的电影。”
在李越看来,地域性的特色和全国性的爆款,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个悖论。
“所以,关键是怎么把浙江的故事放到全国的范围去讲,去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与共情。对我们影视从业者来说,可能就是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跟与观众的共情的能力。就像培训课上胡坚老师说的,要么热血沸腾,要么热泪盈眶。所以我们要在内容这一块多下功夫,才能打造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浙产电影。”
刘微:选择浙江,是因为影视创作氛围很好
“这次来参加培训,我们就是想了解一下,党的二十大之后,文化宣传部门对电影这块内容的指导意见和精神。这两天,上了几堂内容不同的课,也跟其他的一些同学们做了交流,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想法,这趟来得值了。” 杭州量子泛娱影视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片人刘微这样说。
杭州量子泛娱影视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出的作品主要围绕南派三叔的IP,风格偏冒险幻想类。
“我们公司的总部在杭州,北京也有分公司。选择落户在这里,是因为浙江的影视创作氛围很好。我们的影视作品偏冒险幻想类,有很多需要在棚里拍摄,再配上后期制作。需要在摄影棚内拍摄的,都可以在横店取景,很方便,这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创作。”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拓展一下作品的题材范围。胡坚老师做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报告》,给了我很多启发,今后我也想尝试一些主旋律作品的创投。去年我们投了《功勋》和《前行者》,这些都是电视剧,所以今年我们也期待能有好的主旋律电影作品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刘微说。
任仲伦:“浙江味”的电影,表达浙江人的精神
如果要评出一位此次培训班里的人气讲师,任仲伦老师当之无愧。
一下课,大家纷纷围住他,想加他的微信,与他再多探讨一些有关电影的话题。
任仲伦是浙江宁波人,这次是特地从上海赶回老家为大家上课的。
“浙江历来是中国电影的重镇,无论从创作也好,从市场也好,我觉得它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
“说到有地域标识的电影,很多人在谈《爱情神话》,大家都认为它跟一个城市的氛围和味道特别贴,实际上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种上海电影,比如说《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这样的电影,它就是写一个小人物或者某一个社会阶层的一些生活状态,它没有赋予作品本身一个重大的意义或者强烈的情绪冲突,它就是呈现了一些人的生活状态。”
同学们问他:“您认为,浙江电影该如何去打造自己鲜明的浙江味道呢?”
任仲伦这样回答:“我个人认为要去打造浙江味道的电影,不一定是在语言上,讲几句浙江话,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我认为是最皮毛的东西。我认为应该真正把浙江人的本性和精神表达出来,就是坚韧不拔、胸怀天下、勇立潮头的一种精神。浙江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出过很多风云人物,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觉得这是最能代表浙江的一个根本性的东西。”
对于当天课堂上的很多青年创作者,任仲伦也送出了自己寄语——坚守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理想是可以一马平川顺利实现的,在碰到困难的时候,通过大浪淘沙,更能留下坚定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