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上海体育健儿创造佳绩,传递体育正能量。正在陕西举行的全运会上,上海市代表团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继续奋力征战。
《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持续增强竞技体育竞争力。稳步提升上海运动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大赛的贡献度,注重发挥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助力效应,力争每年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上海运动员数量保持在120名左右,“十四五”期间获得世界三大赛的冠军数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各省市前列。
《规划》在《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强调发挥科技助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等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
在项目布局上,着力推进奥运优势项目、传统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和城市特色项目发展;推进“三大球”等重点项目职业化,优化职业俱乐部经营环境、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在人才培养上,加快构建普通学校、传统体校、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体系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实现人才发现、培养、跟踪、输送紧密衔接。
近年来,上海不断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形成了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体校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多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选拔、输送、培养体系,培养出了大量优秀运动员。目前,全市共有区级体校34所、市级体校3所,共有20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本届奥运会冠军钟天使(浦东三少体)、姜冉馨(奉贤区体校)、张灵(青浦区少体校)、陈芋汐(徐汇区少体校)都是由传统体校培养输送的。
体教融合是上海较早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结合思想,开辟了一条“把优秀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目前,全市共布局建设了65支学校二线运动队,实施了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持续提升学校体育训练水平。本届奥运会冠军陈云霞就是由七宝中学田径队转项培养输送的。
社会力量办训是上海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以来,徐根宝足球青训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等一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逐渐兴起,推动体育人才培养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根宝足球基地20年间培养了武磊等43名中超球员(含5名现役国脚);曹燕华学校培养了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等优秀运动员。
2020年起,本市正式启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建设,现已命名35个“培养基地”,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力量办训扶持、管理、考核、激励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共注册青少年运动员9000余人,共布局20余个项目,其中注册人数较多的是冰上、击剑、跆拳道、高尔夫球、马术等运动项目。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表示,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运动员培养是科学训练、医务保障、科技服务、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上海有优势,也有短板。“十四五”时期,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将继续推动三种办训模式齐头并进,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渠道,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职业体育发展,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广度、力度和精度,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使上海竞技体育进入“源头活水,不断涌来”的状态。
作者:谷苗
编辑:陈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