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优班火爆异常 培优的孩子真的更优秀吗?
新华社广州12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郑天虹 廖君 王莹 仇逸)日前,校外培优班的火爆又一次引发社会热议。孩子的课业负担从校内转移到校外,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有人把原因归咎于教育培训机构的舍本逐利,有人谴责家长非理性的拔苗助长,到底是什么催生了校外培优班的火爆?
培优班一位难求 家长断崖式焦虑
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三令五申发文禁止校内补课。2015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对全国中小学校和教师有偿补课严令禁止。然而这几年,校内补课销声匿迹了,校外补课却如火如荼,一年比一年火爆。无论是学科类的补习班,还是特长类的培训班,都不愁招不到生。据不少家长反映,一些有知气的培训机构甚至一位难求,10月的时候,寒假班就已经报满,报明年的班还要在网上“秒杀”名额,很多家长起早贪黑“刷位”。
记者采访了全国多地的家长,送孩子去上课外培优班,无非以下几种心理:一是填补型,大量的课外时间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安排,不如去学点什么;二是升学型,针对小升初或中考,纯应试辅导和刷题;三是跟风型,看到其他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去补习了,于是自己觉得也应该这么做;四是培养型,清楚孩子的特点,从孩子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为孩子提前做好人生规划。
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各种培训机构也就应运而生。而其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为了应试升学而存在的培训机构。它旗帜鲜明的噱头如“提分”“名校占坑”等,真真假假,加剧了培训市场的激烈竞争。
在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分数作为评价指标的当下,家长们所看到的最直观的就是参加了培优和非参加培优学生成绩的对比,就是考试卷面分数的差距,这直接影响到将来孩子能不能升到一所好的中学或大学,从而在未来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
上海一位家长说,送孩子上校外培训,家长也是无奈,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反映到教育就是拼爹、拼娘,最后还是归结于拼孩子的分数。“我们没有送孩子出国逃避高考的经济实力,只好让孩子去培训机构苦练应试技巧,我们也是被裹挟的。”
上了培优班的孩子优在哪里?
广州一位家长说,孩子一直在某知名培训机构上数学提高班,现在已经是小学5年级了。“考试是不成问题,数学题一上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可是问她答案怎么来的,她却答不上来。”
一些培训机构纯应试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孩子思维,让一些孩子先期表现出“神童”的特质,却因为过早的开发和不适当的引导而“拔苗助长”,后期学习反而表现平庸。武汉一位“着急妈妈”花12万元自5岁开始给孩子先后报了7个培优班,前两年,孩子很快就像“神童”,但8岁就变得“中不溜秋”了,之后成绩开始下滑。
由于培优班都是超前学习,很多上了培优班的孩子去学校上课时,发现老师讲的内容都已经学过,或是对他们来讲过于简单,于是开始上课不专心听讲,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另一方面,孩子们大量的课外时间会被作业和课外培优挤占,课内减负、课外增负,孩子们仍然缺少在他们年龄阶段应有的活动和玩耍时间,缺少与大自然接触、观察和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过早近视和肥胖。
沈阳家长李先生说,孩子一般小学四点半放学,补课可能五点半就开始了,一般补到七八点,到家就八九点了。孩子还得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包括预习任务,手工作业,一般十点能睡觉就不错了。到了周末课程更多,除了语文、数学外,音乐,美术,舞蹈,跆拳道,游泳,围棋……觉都睡不够。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说,学习是一个长跑过程,习惯和心态很重要。他说,事实证明,一些孩子后来并不是输在学科知识上,而是输在学习习惯、快乐的心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
专家:培优班只是“影子教育”
当下,有舆论将这种火爆归为教育培训机构的逐利,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还有人批评家长不理性,过分焦虑让孩子不堪重负。
有专家认为,教育培训的火爆,是因为有现实的市场需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引导这种需求。发禁令是容易的,校内减少作业、考试是容易的,把责任推给培训机构和家长也是容易的,但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必须直面学生负担较重这一真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说,培优班异常火爆,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好的学校太少,大家都想通过途径,包括培优班,进入更好的学校。但家长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自尊与自信。
他说,现在家长追求的培优,主要是“补短”。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落后了只要补学知识就行,而不去考虑心理等其他因素。培优班正是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想法。实际上,培优只是个“影子教育”,看起来和公办学校一样,实际上功利性非常强,很少为孩子制定针对性方案。一味填鸭式恶补,只会适得其反。这导致孩子越补越没有自信,越补越厌学,违反教育规律,最后也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