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技术、学语言、学文化……大凉山深处的一所农民夜校,开出脱贫路
9月11日下午,将家里的牛羊安顿妥当后,皮特伍子早早来到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委员会,参加当天的小山村农民夜校课程。“今天专业的农业技术员要来讲养殖知识,可不能迟到了。”
喜德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是一个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彝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冕山镇小山村位于喜德县西北部,海拔2300米~4150米,为国定贫困村。村民生产技术、务工技能缺乏是当地贫困的重要诱因。
这样一个处在大凉山深处的贫困村,全村已于2016年整体脱贫,并且还走出了月薪1万2千元的电焊工、年收入7万的挖掘机驾驶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川省首个农民夜校——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的开办。
9月11日,四川脱贫攻坚集中采访活动的记者团来到小山村农民夜校,了解它为小山村带来的变化。
开课
将科学的“种子”扎根在贫困户心中
小山村农民夜校的开办,起因其实是10多头被冻死的小猪崽。
地处高山,小山村的冬天格外寒冷。小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曾思明告诉记者,在2015年年底,村民巴久尔铁家的10多头小猪崽,因养殖不当以及缺乏防寒技术,一夜之间全被冻死。当时村里的第一书记心痛不已,于是便在网上搜索养殖教学视频,让村民来学习,这便是小山村农民夜校的开始。
曾思明说,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村民们不仅是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同时还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当地农作物产量低。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语、沟通困难,并且没有务工技能,无法外出务工。
于是,为了让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学语言,2016年7月,小山村探索成立了四川省首个农民夜校。夜校组建了以县帮扶宣讲团、“致富带头人”、民间“德古”(“德古”,是指彝族民间调解纠纷、矛盾和各类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员)等为主体的70多人的教师队伍,为全村332户1340人提供各类培训。
一开始,农民夜校的开办并不顺利。一是村民还不够相信科学,二是村民们不太愿意放下手中农活来学习。“最开始村民不相信给牲畜打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后来,打了疫苗的牲畜死亡率大大降低,村民们这才开始接受疫苗。”曾思明说,同时,为了不耽误农活,让更多的村民来学习,夜校结合村里的农业生产规律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程,除了在村委会设置了课堂之外,还将课堂设在田地里,或是设在合作社、养殖大户的养殖场里,实地教学,真正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现在每个月固定都会有两期课堂,每到上课时间,村民们都十分积极,来得特别早,怕来晚了坐不到前面的位置。”
改变:
掌握务工技能 从贫困到月薪上万
农民夜校为小山村的村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一扇通往脱贫致富的门。
“以前家里养牛羊,养50只,几乎要死一半,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急得在家里掉眼泪,也没什么办法。”48岁的皮特伍子已经参加了三年的农民夜校,没错过一次讲解养殖技术的课堂。“现在知道要打药,喂的东西也知道怎么做营养搭配了。家里40多只羊,还有几头牛,都养得好好的,一头也没死。”
小山村农民夜校的课程并不局限于农业技术方面,还讲解扶贫政策、工程施工机械、烹饪技能等内容。
曾思明告诉记者,2017年,农民夜校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在成都合作开办了挖掘机技术培训,小山村一位贫困村民参与了培训并通过技术考核,拿到了挖掘机的驾驶资格证,还成功进入中铁二局工作,年收入达7万元。此外,还有一名贫困村民通过夜校,参加了电焊培训,并取得焊工证,现在浙江打工,月薪达到了1万2千元。这些掌握了务工技能的村民,实现了个人的脱贫致富。
据悉,农民夜校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工程施工机械操作技能培训班10余次,累计培训500余人次,200多人取得了特种作业资格证。
同时,农民夜校还会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曾思明说,每年火把节、彝族年期间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夜校就会开展劳动仲裁、劳动安全等知识培训。“以此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通过农民夜校,小山村的村民们提高了自身素质及技能,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说起未来,村民们充满着期待。“我准备再养几头羊,现在也有技术了,不怕养不活。”皮特伍子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好日子还在后头咧!”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报道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上一篇:一技在手,吃穿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