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识培训管理
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金的竞争、规模的竞争或者客户的竞争,更为关键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拥有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企业的产品、客户、专利、技术等都可以被复制,唯独员工的能力难以复制。
1.1如何正确认识培训
培训是企业为了开展业务需要、提高整体绩效、实现企业目标,而对员工的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培养和训练活动,从而样员工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增加工作的效率、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岗位的绩效。
1.1.1 培训不是教育或者开发
企业实施员工培训与员工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
员工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员工搞清楚为什么层面的问题(Why),主要是偏重概念、理论、思维、体系;
员工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员工搞清楚怎么把工作做好层面的问题(How),主要内容偏重步骤、流程方法、技巧、工具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表1-1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异
类别 | 企业培训 | 学校教育 |
目的 | 提升企业绩效 | 增强个人的知识和技能 |
时间 | 期望短期见成效 | 实施中长期规划 |
内容 | 根据工作的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内容包括:方法论、工具、案例等,有一定的针对性,不一定具备系统性 | 根据学科需要,以传授知识为导向,内容包括相关的概念和理念,相对比较系统,不一定具有针对性 |
方法 | 非常丰富 | 比较单一 |
评估 | 业绩方面、行为方面、知识层面、多种方式 | 考试成绩或毕业论文 |
师资 | 外部讲师、内部讲师 | 学校讲师 |
企业培训开发落脚点可以是员工教育,但是员工开发不等同于员工教育。
员工开发的定位聚焦在企业内部,提升的是员工的能力还是企业内部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教育的着眼点是员工个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指的是社会层面的发展,可以在企业外部,对员工提升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是企业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培训与开发的目的完全不同。企业实施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让员工达到所在岗位需要的知识或能力;员工开发的主要目的,既站在企业的角度,又站在员工的角度,让员工达到岗位要求的同时个人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适应比自身岗位更高层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
图1-1 教育、开发和培训三者的递进关系
1.1.2 培训不是演讲或者上课
培训的重心是围绕参训人员,通过不同形式,让参训人员获得必要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单一的演讲或上课。事实上,培训除了演讲或上课的形式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的形式,比如:以师带徒、情景模拟、轮岗实习等。
1.1.3培训不是仙丹或者解药
很多管理者会高估培训的作用,认为培训是能够让企业不出问题的仙丹,或者认为培训是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解药。
按照这类管理者的管理逻辑:当员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时,就代表着员工的执行力有问题,所以要立刻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提升执行力”的培训。当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有一些管理管理做法的问题时,就要立刻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提升中层管理者的领导力”的培训;当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方面遇到问题时,就立刻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制定战略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培训;当企业销售业绩出现问题或者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就立刻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提升销售业绩”的培训。
然而以这样的心态和目的来实施培训,通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很多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原因都不在员工个体身上,而是在整个企业的宏观和顶层设计层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行为学家吉尔伯特曾经研究影响组织绩效水平的因素,在调研了300多个组织以后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和著作。其中他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行为工程模型工具。吉尔伯特模型把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分了两大类,一个是环境因素,另一个是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或外部,而个体因素则来源于员工个体层面。
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又可分别分成三个小的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2 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中影响绩效的因素分类及比例关系
环境因素 | 分类 | 信息 | 资源 | 奖励/后续结果 |
影响 | 35% | 26% | 14% | |
个体因素 | 分类 | 知识/技能 | 素质 | 动机 |
影响 | 11% | 8% | 6% |
在这六个小类中,影响占比第一的因素是“信息”。它的含义是企业内部信息的通畅性,包括明确清晰的工作行为标准和目标、与此相应的明确及时的工作反馈,以及能及时获取所需形象的畅通渠道。
影响占比排第二的因素是“资源”。它的含义是员工能获取到的资源情况,包括工具,系统,适当的流程,易于查阅的参考手册,充足的时间,专家或专家体系,以及充足的、安全的附属设施。
影响占比第三的是“奖励/后续结果”。它可以分为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奖励或结果,包括有形的奖励和无形的奖励,比如对职工的认可、职工可以获得的晋升或处罚。它不仅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整个企业中所有人的。
影响占比第四的因素是“知识/技能”。它的含义是能够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职工获取到的、有助于胜任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培训能够起到的环节。
影响占比排第五的因素是“素质”。他包括职工的个人特点、性格特质、行为偏向、生理特质、心理和情绪特质,以及因为生活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个人认知和习惯上的局限性。
影响占比排第六的因素是“动机”。它包括职工在某方面的价值认知、职工把工作做好的信心、职工情绪偏向,以及职工其他能够被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引发的主观情绪和能动性的变化。
通过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企业绩效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环境因素,影响占比的总和为75%,而个体因素的影响占比仅为25%。其中培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仅占11%。
很多企业平常最经常、最习惯做的,是为了改善企业和员工的绩效,坚持不懈地给员工培训,以为一切的问题只是员工的问题,坚持不懈地给员工培训,以为通过培训就能解决企业的绩效问题和各项管理问题,而不是从环境层面,或者说从信息、资源、奖励/后续结果这些层面去诊断和发现问题。实际上,改变环境对企业来说,往往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
不从环境层面想办法解决问题,一味地想通过培训员工个体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问题,反而可能会越想解决问题,问题越多。因为当人们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会不断地在错误的领域投入资源、时间和精力,反而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时机。通过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我们能够知道,培训很可能并不是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可能是“头疼医心,脚疼医脑”
1.1.4培训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个怪现象,每当企业的业绩下降,管理层开会找原因的时候,特别喜欢说“培训做得不到位”。可是当企业的业绩增长了,管理层开会找原因的时候,却从来不说“培训做得很到位”。正如前面所说,培训其实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那么,培训究竟能够解决企业的哪些问题呢?
根据杨国安老师在《组织能力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一书中关于组织能力的描述,当企业的战略被确定之后,企业成功的关键就与组织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组织能力分成三层面,分别是员工思维模式层面(员工愿不愿意做)、员工能力层面(员工会不会做)、员工治理方式层面(企业容不容许员工做)
图1-2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示意
按照杨国安老师的杨三角理论,培训主要是解决员工能力层面的问题(员工会不会做),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对这个层面的问题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培训对员工思维模式层面的问题(员工愿不愿意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
培训主要的作用领域是员工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三大领域,通过改变员工的行为,旨在提高企业的绩效。培训的作用包括以下内容:
①培训对企业的长期作用
培训能够让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企业内有效地传递和延续,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需要,能够让企业的战略目标传递至各个岗位,能够传递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标准。
②培训对企业的短期作用
培训能够将企业的年度计划传递至各个岗位,能够解决某类特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协助某类新项目的推广,能够传递企业的某种信息。
③培训对岗位和个人的作用
培训能够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让员工达到岗位需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能够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培训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传递的是对企业来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传递,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培训在企业中解决问题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3 培训在企业中解决问题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系统学习培训管理》
《文章汇总-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