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木工、刮腻子可获世界冠军,对技能人才的“低端”认知要转变了 | 教育洞察
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已经赛程过半。精细木工、抹灰与隔墙系统、移动应用开发、3D数字游戏艺术、云计算……在已经完赛的27个项目上,中国代表团的年轻选手们在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15个领域中斩获金牌。
10月30日返沪的上海选手邵茹鹏是一位“00后”选手,在精细木工项目中获得金牌。他告诉记者,“我需要在规定的4天共22个小时内,利用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完成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最终完成作品。”由于比赛在瑞士进行,语言环境、项目规则上并不占优势,“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技能基本功、训练熟练度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精细木工、抹灰与隔墙系统(被一些网友称为“刮腻子”)也能获得世界冠军,这对职业教育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世界技能大赛除了给技能人才展示、竞技的舞台之外,更是向社会普及一项技术、手艺,如何把大家认为极为普通的技能提升到炉火纯青。
这为技能人才培养明确了培养目标。比如精细木工比赛,一是投影放样,选手需要把图板上的线精准投放到杆件上,如果绘图不精细做出来拼接就会有缝;二是榫接加工,裁判会用0.2毫米和0.4毫米的插片(塞尺)进行裁判,如果插进去了,那就表示这个缝大于0.2毫米,超过0.2毫米要扣分,超过0.4毫米不得分。显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一日之功。
当前国内存在着一些声音,认为技能人才不需要那么长的培养周期,甚至建议取消中职。这是从掌握低端、粗糙的技术角度,来对待技能人才培养。如果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高各行各业的精细化服务水平,需要精益求精的打磨,要有对学生成为技能人才的兴趣培养与技能素养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双元制”,建立现代学徒制度,都需要有培养顶尖技能人才的育人思路。
建议取消中职、全面普及普通高中者认为,社会将淘汰低端的职业技能人才,很多职业对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要求也不高,只需对招来的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上手”。与其花时间培训学生掌握派不上什么用场的技能,不如对他们进行普通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种观念就是以低标准看待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其结果是,阻碍了技能人才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升级换代。
比如,不少人抱怨家庭装修工人野蛮施工,油漆涂料刷得不美观,很多环节经不起检查。原因就在于这些工人并没有进行过高标准专业化训练,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要求以及职业认可度并不高。
再比如,一些家庭想定制个性化家具,却很难找到中意的家具厂,家具厂的家具除了做工不精细外,也缺乏艺术性。这背后的原因是,没有既会做家具、又懂工艺美术的高级木工。这不是两三个月就能做到的,需要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以及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双元制。
当前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服务水平,并非良性循环。良性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互动、循环,应该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养,促进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改变行业的低端形象,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由此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而当前的现状是,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不高,对技能人才难以提出高要求,于是职业院校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企业又以不需要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为由,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这也让社会存在对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低端”认识。还有一些人认为,成为技能人才根本不需要懂技能,只要有劳力就可以了。在国内一些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觉得学技能没用,还不如早去打工。
如果只是用劳动力搬砖,迟早会被机器人替代。如果讲究高效率搬砖,把合适的砖搬到最合适的地方,“搬”出美感,“搬”出创造性,那就完全不一样。这对技能人才提出很高的要求,与之对应的,提供这种服务的技能人才也能获得比“普通搬砖”,高得多的待遇。
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帮带,让徒弟把精湛的技艺学到手。这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教师,也需要社会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低端认识,对标技能人才的世界标准,来规划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