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外移到一个又一个公共空间,一街一景都充满设计巧思———
东环路沿线空间焕新“变身记”
春意盎然,东环路高架桥下,苏式元素花境与现代风格雕塑相辅相成,不远处的东环五六村小区,崭新的立面也让人耳目一新。近期,不少市民发现,熟悉的东环路沿线悄然发生着改变,桥墩彩绘、绿化种植、景观设计、公交站台改造等,让周边景观处处生机勃勃。难怪,住在东环路沿线的居民都将“仿佛住在园林里”这句话挂在嘴边。姑苏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东环路沿线已然成为两区交界处一抹亮色。
你一句春不晚,我便来到了江南。这段时间,大批游客奔赴苏州,深度领略“网络热句”里的场景。游客们的初衷,或许是打卡某个园林景点,但是抵达苏州后他们发现,这座园林城市不单有园林,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型园林。这里的一街一景、一草一木都充满设计巧思,是苏式美学的极度浓缩。在这座城市的规划中,承载着最底层的美学逻辑——将珍贵的园林艺术特色放大,不断推进“园林”外移到一个又一个的公共空间,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的艺术特色和“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生态空间,积淀着集传统文化、美学哲理于一体的卓越价值。
打造园林式绿化景观
桥下空间“大变身”
东环路北起官渡里立交,南至东南环立交,是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之间贯通南北的主干道。近期,东环路“桥下空间”示范段(苏州大道-现代大道)整治工程正式竣工。该工程全长852米,总面积7350平方米。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缺乏有效持续的关注整治,就可能沦为“被遗忘的角落”,甚至滋生环境脏乱、乱堆乱放等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对东环高架桥下空间见缝插“绿”进行“微更新”,将原本沉闷的灰色地带拓展成多彩的景观空间,在喧嚣的高架桥下打造具有意境的“园林式”绿化景观,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3月中旬,由园区娄葑街道先行启动的东环路沿线桥下空间示范段(苏州大道-现代大道)整治工程竣工。娄葑街道对苏州大道至现代大道2300平方米的桥下空间进行绿化提升,还在道路口设置了3处“景观花境”,让机动车主在等候红绿灯的片刻,也能享受舒适惬意的景观体验。
肖女士是附近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于“家门口”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肖女士介绍,改造前的东环路高架下,经常有人倾倒垃圾,环境脏乱不说,还容易招引蚊虫。“如今,桥下环境明显提升了,夜晚桥墩上新安装的照明灯亮起,衬着粉墙黛瓦的苏式建筑,我们的办公心情都变好了!”肖女士说道。
近期,姑苏区将对东环路西侧人行道及以西部分的绿地、“口袋公园”等进行改造提升。姑苏区住建委通过丰富植物配置、改善灯光照明提升景观品质,适当加入“城市家具”,同时对人行道地面铺装进行修补完善,与东环高架桥下空间的“园林式”风貌相得益彰。
优化城市空间展现特色
住宅街区立面“焕新”
方永莉住在姑苏区东环五六村小区,有种幸福叫“在园林里生活”,就是她对家门口环境变化的概括。寥寥数字,描绘的却是一幅全新的街区图景。平整的道路、崭新的墙面、新栽的绿化……最近,姑苏区完成对东环五六村的围墙和立面改造,让老旧小区变靓了不止一点点。
陶华是平江街道相门社区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东环五六村是房龄近40年的老小区,改造前,围墙破损严重,部分墙段还存在倾斜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次改造,施工人员对墙体进行拆除新建,新建围墙在保持粉墙黛瓦风格的同时,呈现高低起伏的变化,配以造型多样的苏式花窗,更显灵动典雅。改造过程中,街道社区还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倡议、路线引导等工作,确保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
东环五六村的围墙改造只是一个缩影。今年2月,姑苏区城管委还对东环路沿线的公共空间进行立面环境提升,确保沿线风貌一致。该工程对东环路西侧高架沿线的公共建筑、围墙、一层沿街商业进行立面整治,并对沿线进行市政工程改造,通过建筑立面出新、重点建筑灯光亮化、空调机罩美颜、广告店招更新等手段,切实提升东环路沿线风貌,打造地标性城市门户。
一个城市的美,需要整体的美感,才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东环路沿线改造提升涉及姑苏区、园区两个区域。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全力落实市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基于“一盘棋”的整体思维,共同推进东环路沿线改造提升——
其中,姑苏区将项目实施范围划分为4大风貌段——即时尚品质街区段、“时尚+融入传统符号”段、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段、偏传统风貌段,因地制宜开展环境风貌和景观提升。园区则确立了“一线、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沿线改造方案:“一线”指高架桥下空间;“一带”为黄天荡滨水碧道;“三区”分别为东环时尚商务区、东环品质商务区和东环邻里商务区;“多节点”则包括黄天荡滨水碧道、人行天桥、背街里巷等,以整体思维推进改造提升。
规划里藏着美学逻辑
“园林”外移公共空间
在文化学者、《苏州园林趣谈》《园林花笺》作者柯继承看来,城市风貌和景观提升已经构成当今最重要的审美文化之一。和历史上所有挂在墙面上、放在画廊里的艺术品不同的是,城市风貌和景观是在更广阔和开放的空间里,用视觉欣赏、用嗅觉呼吸、用听觉聆听、用触觉触摸的可参与的公共艺术和立体文化,支撑着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尤其应当重视。
去年7月,苏州发布《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全面建设城乡公园“自然—城市—社区”三级体系,开展闲置用地复绿、老旧公园更新提升,织补扩展绿地空间与公共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城园共融”。而《姑苏区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则更为细致地明确了“古城、老城、新城”的分区定位:立足建设“大景区”理念,古城片区打造文雅精致的“园林式”景观风貌,将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外延至古城公共空间,注重庭院、街巷绿化,以苏式手法更新提质古城内微小空间,彰显古城特色风貌;老城片区打造古韵新致的新苏式景观风貌,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景观风貌特色,展现古城的“AB面”;新城片区则打造现代简约的都市化景观风貌……
如今,苏州正在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市民绿色福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了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成效,焕发出与时代肩并肩的活力。在绿道中徜徉,在花海中沉醉,在“口袋公园”里放飞……绿色,描绘着苏州的城市底色,也勾勒着苏州人的幸福蓝图。这种生活方式,凝聚着文明之姿、生态之美、共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