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将顺德:从讲“德语”到讲“世界语”
顺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图为顺德创新全球化的重要平台——中德工业服务区。缪恵红 摄 |
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的容奇大进制衣厂诞生在顺德。顺德区委宣传部供图 |
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凸显顺德企业谋求向世界进发的意愿。戴嘉信 摄 |
解读广东改革密码
南国盛夏,烁玉流金。走进佛山市顺德区海信科龙总部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邓小平塑像,他背后的汉白玉照壁上镌刻着七个大字——“发展才是硬道理”。
26年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海信科龙前身珠江冰箱厂时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这也透出他对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肯定和希冀。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出京考察,就来到广东,向世人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作为领中国县域改革风气之先的地方,顺德留下了总书记的身影和嘱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十年前,顺德的快速发展起步于对外开放,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的容奇大进制衣厂也诞生在顺德。在一次次“自我革命”的改革中,顺德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到2017年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之首。顺德实践成为“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力注解。
顺德人笑称自己讲的话是“德语”。四十年来,顺德用生动形象的“德语”讲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如实施“工业立县”的“五子登科”,支持乡镇骨干企业的“船大抗风浪”,形容产权改革的“靓女先嫁”“转得快,好世界”,比喻行政体制改革的“拆庙搬神”,坚定改革决心的“不争论、不埋怨、不停步”,还有顺德最引以为傲的“识做、搞掂、坚嘢”和“顺德制造,中国骄傲”。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今天,顺德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中寻找着自己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新角色,从讲“德语”向讲“世界语”转变。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闯将顺德将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顺德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王基国 罗湛贤 蒋晓敏 尚黎阳
率先破冰
“可怕的顺德人”引领乡镇企业潮
1978年1月,顺德县容奇镇党委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委会,讨论的议题是——与香港一家牛仔裤厂合作,在容奇镇办一家制衣厂。时值隆冬,这个议题还是让许多与会者出了一身汗。彼时姓“资”姓“社”,兹事体大。
5个月后,容奇镇与香港大进(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合办300人规模的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和这一时期其他城市的其他类似企业一起,开创了改革开放中被称为“三来一补”的新形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配装、补偿贸易。自此,沿海城市“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大进制衣厂的成功让顺德尝到了开放的甜头,也带动了顺德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1984年,顺德迎来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视察顺德。据新华出版社《先行者的30年——追寻中国改革的顺德足迹》所载,顺德县委当时汇报了顺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
这一年,顺德县委提出“工业立县”发展思路,“四套马车(县、区、乡、个体)”一齐上,逐步建立起“三个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工业为主,以集体经营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
这一年,一个叫张鸿强的退伍军人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燃气热水器,一年后他带领工人在顺德造出了第一台“神州牌”燃气热水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顺德出现了蚬华电器厂、美的风扇厂、裕华风扇厂、蚬华微波炉厂、华英风扇厂、珠江冰箱厂、冠华饲料厂、广东电饭锅厂、神州燃气具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外向型企业。乡镇企业成为顺德发展的“新军”。
区鉴泉领导的裕华风扇厂是一家镇办小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区鉴泉从香港买回两台鸿运扇拆解分析,结合自身技术力量改进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即行销全国。桂洲风扇厂与外商合作,进口了当时先进的风扇生产设备,成为内地第一家向美国出口吊扇的工厂。裕华风扇厂和桂洲风扇厂也成为全省首批产值超过1亿元的乡镇企业。
1991年,顺德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711家,总产值74.6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06%。在全国十大乡镇企业评比中,顺德占5家。其中珠江冰箱厂排名第一,蚬华风扇厂排名第三。
顺德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引起了中央关注。《先行者的30年——追寻中国改革的顺德足迹》所载,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视察顺德珠江冰箱厂。看到当时现代化的工厂环境,他连问了三次,这是乡镇企业吗?听到这里生产的电冰箱远销海外,邓小平高兴地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邓小平在顺德说了两次。时任顺德县委副书记的冯润胜曾回忆说,顺德县委汇报了乡镇企业促进顺德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邓小平高兴地说:“千条道理,万条道理,比不上发展才是硬道理。”据书中所载,邓小平鼓励顺德“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
那时,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和同事一起到广东调研,对顺德、南海、东莞和中山的发展感触颇深,写了一篇文章《广东跃起四小虎》。“四小虎”1987年的28个经济指标数据里,顺德有25个排名第一,3个排名第二。
1992年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可怕”的顺德人》的报道,肯定顺德的改革成效。“可怕的顺德人”由此成为顺德最广为人知的标签。
三轮改革
解放生产力拥抱市场经济
顺德的干部群众喜欢用六个字形容顺德:“识做、搞掂、坚嘢”。“识做”意思是“会干、灵活”,“搞掂”指善于执行,“坚嘢”是说产品质量过硬,信得过。
从1992年到2012年,顺德这六个字的“德语”,在三次成为全省试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一次试点都带来新一轮大改革大发展。
第一次是1992年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顺德作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县。3月,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建市。9月,省政府批准顺德为综合改革试点市(县级)。
彼时的顺德有56个党政机构、100多个“子孙机构”。在顺德重点工程容奇港筹建时,曾有工作人员“一天跑了38个公章”的故事。1992年5月到1993年3月,顺德将全市56个党政机构精简至29个,其中政府部门为23个。这被时任顺德市领导形象地称为“拆庙搬神”,顺德也在这次改革中初步实现了“计划经济政府向市场经济政府”的转型。
“拆庙搬神”后,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此次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
顺德提出了两个当时“时髦”的名词——“股份制”“混合型”。1993年6月,顺德公布了《关于转换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这个当时还是讨论稿的文件被称为“二十八条”,拉开了顺德产权制度改革帷幕。
龙江镇是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之一。时任龙江镇镇长张教邦说,顺德啤酒厂与香港生力啤合资,镇里卸下了债务包袱,每年还有5500万元的税收。
当年11月22日上午,顺德市委、市政府与8家市属企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这8家成为顺德第一批转制企业。
1994年,称为“三十三条”的《关于转换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若干规定》出炉,以正式文件的方式肯定了产权制度改革在顺德的合法地位。在政府的主导下,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在顺德展开。一些原本经营状况就比较好的企业纷纷转制,被称作“靓女先嫁”。这个词也成为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代名词。
第二次是1999年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市。
省委、省政府要求顺德从率先基本实现现化代需要和本市实际出发,大胆进行体制创新的探索和试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顺德提出“5个翻一番,10个上新水平”的目标——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全市电话普及率和城市化水平要翻一番。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法治、人的素质、社会保障、综合配套、班子建设和廉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十方面上新水平。
第三次是2008年成为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县(市、区)试点单位。
2009年9月16日,顺德公布“大部制”改革方案,将41个党政部门整合为16个,减少了近三分之二的党政机构,部分机构实行党政合署办公。从宣布改革到人事变动结束,顺德只用了三天。改革的力度之大,撤并机构之多,让公众吃惊。
在全区大部制改革两个月后,顺德启动简政强镇改革。经过改革开放30年,顺德不少镇街经济总量大,但管理权限小,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后,顺德十个镇(街)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成为了广东“最有权”的镇街。
2011年8月,顺德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2年4月底,顺德在全省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一系列改革的红利推动着顺德不断发展。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顺德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过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曾连续4年居全国百强县榜首,2012年起位居全国百强区之首,到2017年已是“六连冠”。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志坚曾评价,顺德是我国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国前列。
红利释放
一个小镇培育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初次来到顺德的人很难想到,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都坐落在顺德北滘镇。
1968年5月,北滘镇西滘村人何享健带领23名村民,每人以借款方式出资50元,再多方筹措共同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何享健任组长。
1980年,在配套生产风扇配件的同时,他们开始试制自有产品,并成功生产出公司第一台金属台扇,取名“明珠牌”风扇。一年后,这家企业选了一个新的名字——美的。何享健通过自建研发部门、聘用兼职工程师等措施,开发自主技术和产品。美的成立第一年,营收便突破300万元,净利润超过40万元。2年后,在风扇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关口,美的研制出了全塑风扇系列,一举奠定了行业地位,由此驶入家电领域发展的快车道。
1992年4月,广东美的电器企业集团开展乡镇企业股份试点,成为广东美的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9月,北滘建筑工程公司开始转制试点,它是今天碧桂园的前身。
碧桂园的创始人杨国强是北滘广教村人。
1978年,杨国强进入北滘公社房管所当施工员,1986年担任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
在企业改制中,杨国强与几名同乡合资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买下,更名为广东腾越建筑工程公司。因为在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发家,于是杨国强以“碧桂园”之名开始进军房地产。
此后数十年,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屹立不倒。
2017年7月,2017《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公布,美的和碧桂园两家千亿企业携手上榜。而在今年发布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上,美的、碧桂园再度入选,一同跻身世界300强。
2017年11月,美的与碧桂园在碧桂园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何享健与杨国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外界称之为市值近6000亿元的握手。
这并非是单纯的巧合,顺德在改革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直观的成效之一体现在民营企业发展上。
2005年,“顺德制造,中国骄傲”被确定为顺德的区域形象推介语。此时的顺德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基地,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家电配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微波炉、消毒碗柜供应基地。创造这些成绩的主力军,就是顺德的民营企业。
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54岁时创办了格兰仕,第一年微波炉销量不到1万台。企业改制后,格兰仕销量迅速上升,十年间销量翻了十番。
广东锻压机床厂转制时,陈伟德等4人发起,以2亿多元总资产、9000万元净资产,签约从集体“嫁”了出去。陈伟德成为锻压机床厂转制后的董事长,而机床厂也成为了国家和省的骨干企业之一。
除了转制企业,“孔雀东南飞”的浪潮也让一大批南下人才在这40年间书写出自己的故事。
1992年11月,安徽青年方洪波从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制造厂(中国二汽)辞职后来到美的集团。现在他已是美的董事长、总裁。
万和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础其,1993年以国外全自动热水器为原型,研制出内地首台全自动热水器。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万和热水器产销量每月翻一番,一举进入当时热水器行业的前三强。
顺德的影响,远不止于在顺德成长的“弄潮儿”。
1997年6月20日,顺德组织了148家企业、3600种名优产品来到北京,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厅举办“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顺德的口号“请首都人民检阅顺德改革开放成果”在当时引起轰动。短短5天的展览时间,首都各界群众3万多人次参观,其中包括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
顺德经济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顺德生产总值1058.42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级经济体,其后几年间又突破2000亿元。
开放引领
讲着“世界语”走向创新全球化
2017年4月26日,德国奥格斯堡,库卡机器人公司迎来了“新老板”——刚刚完成了对库卡收购案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他与顺德党政代表团一起,冒着风雪来到库卡总部考察。
一年后,库卡CEO跨越重洋来到顺德,宣布50岁的顺德美的和120岁的德国库卡,在顺德潭洲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批“顺德造”的机器人将于年内面世。
进入新时代,顺德将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努力在新时代中实现从用“德语”讲顺德故事,向用“世界语”讲顺德故事的转变。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顺德北滘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对顺德的改革发展寄望殷殷。
卢刚亮是最早入驻工业设计城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公司从3人团队已经发展到目前拥有超过200名员工,研发专利近200项,今年年产值预计超1亿元。
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聚集专业设计师超过8000名,创新设计近万例,产品转化率近85%。二合一早餐机、多功能衣架、无油空气炸锅、老人智能浴缸、炒菜机、智能灯泡一大批创意产品涌现,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资源。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的不远处,美的全球创新中心是顺德另一个“智造核”。这里汇集了超过4000名研发技术人员,外籍资深专家就达300人,能同时进行近千项研究开发项目。
2012年,顺德成立中德工业服务区。2016年,顺德首次走进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是世界制造业“量”与“质”的握手。在联盟的推动和服务下,美的库卡合作、广东—亚琛工业4.0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近50个中德合作项目陆续落地。
在2018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由德国亚琛工业大学IKV研究所开发的、用于成型生产的大型复杂塑料零部件机器人柔性制造中心。这也是伊之密在德国成立新的欧洲研发中心后,首度亮相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在今年的“发现顺德·全球路演”活动中,顺德以中德工业服务区为平台,与亚琛工大签订佛山高等教育领域共建项目。
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机器人、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举世瞩目;中国联塑启动国际化新战略,宣布在全球中心城市建设领尚环球之家项目……顺德正在从讲“德语”向讲“世界语”转变。
今年初,顺德提出建设“科技顺德、文明顺德、美丽顺德、和谐顺德、富裕顺德”,加快向现代化顺德迈进的目标。曾为“广东四小虎”之首的顺德以改革闯将的姿态,阔步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
■亲历者说
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韶峰忆南下故事:
一张报纸改变命运
全国招才引孔雀南飞
每当忆及当年南下到顺德闯荡的故事,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王韶峰总会感到一腔热血涌上心头。
王韶峰常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不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生经历与整个大时代潮流脉动又高度契合——1978年,王韶峰考上清华大学,1991年南下顺德,1993年参与了“石破天惊”的顺德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如今是顺德制造产业一线的佼佼者。
“无论时代怎么变,顺德敢闯敢干的精气神,始终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动力。”王韶峰说。
国企副厂长下海考入顺德
“当时过来顺德真的很偶然。”1978年,年仅16岁的王韶峰以韶关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湖南的地质矿产部直属机械厂,一干近10年。由于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1991年,不到30岁的王韶峰已经升任副厂长。
彼时,顺德已在广东县域城市中脱颖而出,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因为工作业务的关系,王韶峰对顺德人务实敢为的作风印象深刻。
从那时起,王韶峰有了南下发展的念头,开始寻找来粤发展的机会。“深圳、珠海都有单位想要我,但一直解决不了户口问题。”
改变王韶峰命运的是一张报纸。
1991年,王韶峰在报纸上看到顺德的一则招聘启事,内容是顺德县经委、人事局联合招收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10月,王韶峰来到顺德参加招考。他后来才知道,当时顺德收到两三千份来自全国各地的简历,“最后筛选了100人参加考试”。
“当时的顺德县委政府把从全国各地赶来考试的人的食宿差旅费用都包了,这给我们很大冲击。真的把你当人才看,服务非常好。”顺德的诚意让王韶峰非常感动。
经过考试,王韶峰成为顺德面向全国招聘的首批高端管理人才,而他因工作调动所涉及的费用、人事关系、工龄转接和妻子的工作问题,顺德县政府负责一揽子解决。
一班人成企业转制中坚力量
顺德爱才重才的风气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为破解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当时还只是一家不知名的乡镇企业美的,就邀请了远东风扇厂副厂长从广州来到顺德协助研发发电机,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1991年,美的还首开了乡镇企业聘请博士的先河。这些技术人才助力顺德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中快速腾飞。
上世纪90年代初,顺德党委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要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培养一批了解当地情况、有实际经营经验的管理人才。
当时顺德招录了约60名后备企业干部。王韶峰和他们一起参加为期一年的管理研究生培训学习。
在王韶峰的记忆中,顺德县委、县政府对这个培训班十分重视,专门派车接送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教授和省里的顾问专家来讲课。县里的领导也来讲课,重点讲顺德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思路。上完理论课还要到企业一线实习。王韶峰回忆说,学员一边上课一边拿着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算下来,整个班一年可能要投入几十万到上百万元。”
经过一年的学习,这些顺利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顺德县经委所属企业任高管。当时学员中几乎没人能想到,这是为日后顺德的企业转制作准备。
“我们这批人在后来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发挥了作用。”1993年,王韶峰来到了容桂德力集团担任总经理助理。1994年企业转制时,他以副总经理的身份进入董事会成为第三大股东,后来成为德力集团、德冠集团转制工作的主要操盘手。
时光荏苒。当年全国招录的这批管理人才,后来或自主创业开辟一方天地,或成为本土知名企业的高管。王韶峰现在是德冠集团董事、副总裁,还是顺德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
尽管不是从小生长于斯,但王韶峰对顺德感情很深。当年许多同学都去了欧美地区发展,但他从未后悔自己20多年来一直扎根顺德。王韶峰坚信,自己和顺德一样,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大事记
1978年
顺德容奇镇与港商合作成立大进制衣厂,成为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
1984年
顺德县委提出“工业立县”战略,“四套马车(县、区、乡、个体)”一齐上。
1987年
广东召开珠江三角洲经济科技模式理论讨论会,顺德模式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之一。该模式被概括为“三个为主”:工业为主、集体为主、骨干企业为主。
1991年
顺德出现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外向型企业。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顺德占5家,并摘得状元和探花。
1992年
广东省政府批准顺德为综合改革试点市。顺德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993年 —1994年
顺德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出台改革“二十八条”和“三十三条”,极大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1997年
顺德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厅举办“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打出“请首都人民检阅顺德改革开放成果”的口号。
2003年
顺德撤市建区。从2000年到2003年,顺德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
2006年
顺德区生产总值1058.42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个GDP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县级经济体。
2009年
顺德启动“大部制”改革,减少了近三分之二的党政机构。同年启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
2011年—2012年
顺德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府权力和职能的“瘦身”,并在全省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2012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顺德广东工业设计城和黄龙村等地,了解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看望困难群众。
2016年
位于顺德的嘉腾、科达、利迅达等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