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6 16: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钱振霄
每天放学回家练习跳绳,这是不少杭州孩子的“必修课”。体育锻炼是好事,偏偏跳绳热的现象“不单纯”。上民办小学得考跳绳,公办小学也考跳绳,体质健康测试还考跳绳,事关升学与成绩,怎能不牵动家长焦虑的神经。所以事出必有因。
一边是考核的需要,带火了一个个跳绳培训班。另一边是许多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与其把自家孩子寄放培训班,不如每天督促着锻炼。但效果几何,不言自明。常人眼里一项简单的运动,也能坐拥如此巨大的市场,这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不禁让人质问,如果在升学上有吃饭喝水的考核要求,是不是也能让相关培训火一把?
自然不能极不负责地下相关结论。首先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家长的初衷,因为不排除一些家长只是单纯带着强身健体的想法而来,比如跳绳运动,参与的成本低廉,形式也相对简单,更能达到多种锻炼的效果,从长远来说还能从小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的想法自然能理解,但因为逃不了“迟早都要学、迟早都会考”的原因,从看似“都是为你好”的角度出发,进而把解决的方式留给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而不是寄望于渐进式的教育,以及日日夜夜的点滴积累与锻炼,如此从众式的选择,实在令人费解。
正如媒体的质疑,杭州一跳绳培训班一开班就满员,教跳绳为何成了热门生意?退一步说,如果是个别跳绳培训班生意火爆,或者说个别家长把自家孩子送去专门学跳绳,这可能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但从个别到普遍,火热的背后,同样难以掩盖的是家长的焦虑。这又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升学的压力、抢跑的动力,长期积压的情绪,总归能找到不同的出口,暂时舒缓一下家长的心。这一个个发泄的出口不是别的,正是长期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种种校外培训。从奥数到外语,再到现在的跳绳,以及不胜枚举的更多名目,仿佛“一班在手,未来我有”,只要有需求,社会上就不乏庞大的市场。
原因已经摆明,也相信众多家长心中自有道理。但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之所以一再成为新闻,正是应了那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些年,教育资源前所未有地完成下沉和普及,但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依旧激烈。仅以杭州为例,一年一度的民办小学招生就让许多家长操碎了心,甚至还曾流传过一张真假未知的“民办小学招生家长加减分表”,焦虑心态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许多学龄儿童同样被这股焦虑情绪推着走,一个个成为精通语数外、又是运动健将的超级牛娃。有焦虑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许多不安好心的校外培训,就是借着这股焦虑,一个劲地火上浇油,逼着学生与家长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的焦虑本质上都是不由自主的,而如何纾解这种焦虑,非常需要学校方面来一场“供给侧改革”。尽管不少老师都表示,类似跳绳这样相对简单的技术动作,只要跟上日常的体育教学,加上持之以恒的日常训练,不存在与升学和考试脱节的可能。但家长的焦虑和老师的淡定,中间不只是一丁点距离,要扭转家长焦虑的动因,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增加相关课程的“供应”,而不是把更多的责任施加到家长的肩上;更重要的是让教学质量的提升看得见,特别是低龄段学生课业负担相对更轻的前提下,设置更多个性化、又能与部分家长需求良性契合的课目,才能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既遏制过于泛化的校外培训,又能一定程度缓解家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