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近日,《“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发布,北京将建立干部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干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相结合。从教师入职起,培训始终是贯穿教师教学生涯的一项内容,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的培训内容才是教师们所需要、所向往的?什么样的培训才形式才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本期教师圆桌,小编邀请几位教师结合平日的工作,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一起来看一下↓↓
让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福利
高新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终身学习的职业,其中培训始终是贯穿教师教学生涯的一项内容,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工程。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结合教育改革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等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探索。
了解需求 督导与培训结合
了解教师的需求是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的第一步。学校通过干部日常听评课、集中走进学科组、调研教师的培训需求等环节开展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培训。
我们对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217分有效问卷:在培训内容上,老师们更需要教材教法培训,占66.82%;其次是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培训,占45.62%;再次是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均为39.63%;排在第四位的是班级管理培训,占38.25%。这些培训内容一是和当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二是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
根据培训需求,我校通过强化教研组的主题研究来引领问题的解决。每个学科教研组聚焦师生问题,形成教研主题,提升为科研课题,形成一种螺旋提升的研究范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课堂观摩、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是老师希望的培训方式。因此,学校就多创造机会开展多层次的教学交流。此外,2018年学校在内部组织结构中增设了督训室,整合了教委层面的督导与培训,建立学校督导自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在促进发展中落实培训。
交流展示 教师培训学与研统一
各级各类公开课和教科研年会是学校的常态工作,如何让学术工作发挥最大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在学校“十三五”时期,我们让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青年教师开展研究课,并采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评出课堂教学的等级,记录到教师的成长档案中。同时邀请市区专家走进课堂教学进行案例式的研修培训,让老师感受到最接地气的培训。三年来共开展了市区校三级研究课千余节。我校的科研年会从深度学习到对学习的再认识,再到从学习者的视角话教学,逐年递进,使得教师培训实现学习与研究的相辅相成。
抓住重点 重点团队与重点项目统一
一是抓住重点团队。为此,我校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进行了系统规划,提出青年教师的精准提升工程和骨干教师培优工程。二是抓住重点项目。海淀区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我校抓住机遇成为实验项目校,从学科教学研究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试点,都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三是抓住师德师风培训,视为教师培训常抓不懈的必修课。
此外,建立机制:一要建立促进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真问题;二要树立教师自我成长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培训成为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修;三要建立多层次培训的协同机制,让教师培训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
体现教师主体地位的培训更有意义
王晓娟(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随着“十四五”教师培训的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学分制度的推进,教师培训已成为常态化。但目前有些教师培训却浮于形式,甚至被一些教师当作负担。只有培训的内容着眼于教师需求、服务于教师发展,培训方式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培训才是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培训。
教师培训内容要着眼于教师需求
据OECD第三轮教师教学国际项目调查显示,72%的被调查教师最频繁参与的培训是学科内容、课堂实践、学生行为指导、课堂管理。由此可见,教师的学习需求源自于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这包括学科内容等知识性问题和教育实践等实践性问题。
学科内容问题包括对课程核心理念的认识、对学科知识的更新、对教材的深度理解等。培训者可以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科前沿专家、教材命制专家,整合新知识的各项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专业新知,从而丰富教师自身的资料库,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教育实践性问题,教师可以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反馈给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拟定出需要研究学习的主题,同时制定出培训“菜单”。专家学者、经验教师和参训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点餐”,这样一来,培训者、参训者、专家和经验教师围绕共同的研究主题进行讨论、交流、经验分享,这就实现了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学习。
教师培训内容要服务于教师发展
基于自身的性格特点、教育背景、生活经验,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传授同一知识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培训虽需关注教师的职业技能,但教师培训并非是把教师培养成“教书匠”,应立足于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教师特点促进教师特色风格的形成,在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不同阶段给予教师专业化的帮助和支持,助力于教师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培训形式要体现教师主体性
教师是教师培训的主体,教师培训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培训者。传统的培训方式是专家讲座,不论是现场讲座还是互联网讲座,培训的主体都是培训者,且培训者和参训者的互动都极其有限,培训的效果难以实现。
参与、对话式的培训方式组织规模小、互动效果好,参训教师能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实现对培训内容的吸收和转化。有研究表明,多数教师更倾向于案例研讨与分析、参与式培训、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等研讨式的培训和活动。
教师培训方式也可以增设一些教师实际参与的形式,比如开展综合素质实践活动、学科项目基地实地参观等。这种实际参与的观摩学习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者也能获得一些学习感受,从而实现育人目的。
培训要解决专业发展中的真问题
蔡可人(北京市八一学校)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载体,但在当前名目多样的教师培训中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专业发展中发生的真问题;需要的是不仅仅停留在指出问题,还能针对问题给出切实意见和策略;需要的是获得更多相关前沿的教育理念,开拓思维,更新方式;需要的不只是每一科都适用的泛化概念,而是针对于这一科,甚至这一主题、这一内容的具体指导。
此前,北京市八一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高端备课项目,我有幸成为被指导老师,在专家教授的帮助下打磨课堂,这让我受益匪浅。
我参与的高端备课始于2021年4月初,指导专家是北师大的李煜晖老师。我选择了现当代小说这一方向,采用了李老师专攻的专题教学的形式,最终确定开展“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的群文专题教学”。
这次备课从前期线上教学设计指导,到后来的两次现场听课反馈,再到最后的论文修改,我接受了李老师一共11次指导,自4月22日上交第一份教学设计初稿,到6月23日最后一次正式讲课,历时两个月。结束后,李老师鼓励我将整个教学实践写成论文发给他,之后又针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反复修改多版,最终确定发表。
课要上得美,就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文采、有活力,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而这些都得从钻研分析上下功夫。我的教学设计一共改了16版,从13000多字改到26000多字再改到8000多字,随着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我的思维也跟着丰富、拓展,再精炼、清晰。教学论文改了9版,使我真切的体会到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提升,我认识到了在依体例选取和组织学术写作要件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类、排序并妥善处理“理”与“据”的关系。在每天的修改打磨中,我的学术语言质量有所提升,而锤炼语言恰恰是学术写作的必备素养。
可以说,通过这次高端备课,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深度的自修。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有了更新,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在备课时会考虑得更全面,在教学时会推进得更深入,在反思时会总结得更切实。我养成了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能够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以文字归纳总结、凭文字理清思路、用文字深化认识的习惯。
这次高端备课的收获绝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更是我们全体语文组老师们的收获。从开始准备,组里的老师们就一起来听课、帮忙提意见、共同修改完善,大家一起参与每一次的点评指导,然后进行新一轮的讨论、改进,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点点滴滴内化成教师能力,获得了彼此的共同成长。
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培训才是教师最需要的培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培训。
策划:赵翩翩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