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施工人员管理
1.凡是从较重疫区返回工作地的,原则上在家隔离至少14天后,无任何相关症状的,方可上班。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返回工作地的,原则上在家隔离至少14天后,无任何相关症状的,方可上班。
3.从非严重疫区自驾车返回工作地,且未参加家庭以外聚集活动的,在家隔离不少于7天之后,无任何相关症状的,方可上班。
4.所有居家观察人员,居家隔离期间由所在部门负责管理,并严格执行每日报告制度。处于隔离观察期的员工应保持通信畅通,采用远程办公、在线办公的方式居家办公。
5.尽量减少集中会议,通过手机微信、QQ等沟通方式,各项工作安排、汇报、沟通等尽量通过通信工具进行,减少直接接触。
6.出行尽量减少乘坐公交车辆,尽可能安排自有车辆。
7.在湖北的人员原则上近期不允许离开当地,其他地区人员也不允许安排去湖北。
8.尽量避免大量的、频繁的、跨区域的人员调动,减少疫情发生几率。
9.施工队伍要配备卫生员,负责监测体温、通风消毒、发放并监督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宣传教育等,每天对施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并作好记录,一旦发现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人员,立即报告属地社区、街道(乡镇),并协助其到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第二章 施工前防护知识培训教育
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
3)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触到可疑的被感染动物。
5)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
一般潜伏期在10天左右,最短为1天,最长为14天。
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
1)发热:最常见可为中低热,部分患者症状轻微。
2)咳嗽:主要为干咳。
3)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胸闷、气促等呼吸困难表现。
4)其他不典型症状:鼻塞、流鼻涕、乏力、头痛、腹泻。
5)重症:严重者病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血症休克。
四.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
1)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2)房间通风换气。
3)清洁、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4)少出门、少串门,减少人员聚集。
第三章 施工过程各环节防控要求
一.施工作业场所分类
施工场所根据新冠状病毒防护程度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1.防疫高危场所:包括隔离病区、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
2.防疫重点场所:包括宾馆、酒店、商场(超市)、餐馆、影院、KTV、网吧、体育馆、展览馆、候车大厅等公共场所人员较密集的场所,以及机房、设备间等较密闭的空间场所。
3.防疫一般场所:包括室外、野外等空间空旷、通风良好,人员接触较少的场所。
二.作业前准备
(一)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
1.施工地点为防疫高危场所的
施工人员进入作业区之前,需穿戴好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部门相关指引,正确进行消毒防护及穿脱防护用品。
2.施工地点为防疫重点场所的
由于作业区可能接触较多人员,存在感染风险,应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
3.施工地点为防疫一般场所的
在建筑工地、野外郊游等室外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二)体温检测
施工队伍作业前,须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不超过37.3度),并将结果记录在施工日志中。
(三)防疫物资的使用
正确使用各种防疫物资。
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护目镜、工作帽、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84消毒液、洗手液、喷雾器、喷壶、医用口罩、医用酒精棉、体温测量仪、防护服、护目镜、苏打水等。
三.作业过程注意事项
1.施工队伍在作业区域要严格按照所属小区、楼宇、地区管理单位的要求,完成防疫管控配合工作。如施工受阻,应及时与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沟通协调。
2.加强对施工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宣贯,在进入防疫高危场所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佩戴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3.施工作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好作业现场围蔽和醒目标识,安全员要做好现场巡查监督,避免附近人员进入作业区。
四.作业完成后的防疫要求
(一)人员防疫要求
1.防护处置:施工人员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集中消毒处理与更换,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弃置于专用回收点。
2.体温检测:对所有归班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每日健康记录。
3.清洁要求:归班人员立即更换衣服,认真洗手,衣物尽快清洁。
4.合理调休:对进入高危区域执行施工任务的,合理调休,必要时居家隔离,保障安全。
(二)仪表机具防疫要求
1.防护处置: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膜弃置于专用回收点。
2.清洁消毒:对精密仪表机具进行使用酒精棉片(75%)擦拭清洁消毒。一般工器具使用84消毒液进行清洁消毒。
四.作业完成后的防疫要求
(三)车辆防疫要求
1.车内清理:保持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及施工余料等。
2.整车消毒:对车辆进行整车喷洒消毒,方向盘、手档、车门拉手等重点接触部位,要用消毒水或医用酒精擦拭消毒。
3.随车防护物品补充:检查随车防护物品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补充。
(四)防疫高危场所、重要场所的工余料、废料处理
1.及时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工余料、废料进行整理、消毒,在明显位置要标记"已消毒"标识,并做好消毒记录,注明使用场所、消毒日期和时间。
2.提前熟悉工余料、废料移交流程,规范、快速、准确地完成退库处理,缩短接触时间。
3.交接人员要全程佩戴医用口罩、手套,涉及高危场所的,应穿戴防护服。
4.交接完毕后,交接人员要迅速洗手消毒,并及时对运送物料的车辆进行临时喷洒消毒,避免感染。
5.全程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或接触,防止感染。
第四章 安全隐患
一.物资使用安全隐患
1.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防疫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避免出现防护措施不当、防护设施失效导致感染风险,如口罩佩戴不规范、防护服在施工过程中被刺穿或划破等。
2.注意乙醇和84消毒液使用方法。由于84消毒液和乙醇混合后可能产生氯气,氯气是剧毒气体,人体吸入后易感染呼吸道和肺部,导致支气管炎和肺水肿,吸入量过大会导致心脏骤停。因此,乙醇和84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
3.注意乙醇消毒液使用方式
75%乙醇消毒液闪点大约在22℃,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因此在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过程中,室内禁止喷洒式消毒方式,应采取擦拭方法进行消毒且在消毒过程中避免撒漏,空气中浓度不能超过3%以防止火灾发生,保持室内通风。室外采取喷洒式消毒方式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局部喷洒浓度过大,遇明火发生燃烧风险。
二.物资运输、仓储安全隐患
1.由于84消毒液和乙醇混合后可能产生氯气,因此,在储存乙醇、84消毒液时,无论量多量少,二者不能混储,必须分开储存,并妥善保管,以免产生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
2.乙醇属于易燃易爆物,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不得在库房内存储。
3.在运输乙醇过程中,要确保存储乙醇的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第五章 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一.风险评估
1.施工队长应对当日的施工现场的防疫等级进行评估(高危、重要、一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出发前施工队长应了解当日施工区域所在的最近的定点发热门诊医院。
3.出发前施工队伍卫生员应对于施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并作好记录,施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
二.现场处置
1.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人员中有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时,立即使用体温计进行检测,若体温超过37.3℃,需单独隔离休息观察;若症状还未缓解,需立即打120急救电话,讲清人员症状、持续时间、人数、地点,并到主要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现场。
2.若救护车无法救援,可安排专人戴好口罩,穿好防护服,对施工车辆进行消毒后,将(疑似患者)人员送至最近的定点发热门诊,并立即上报,在路上和医院请勿交谈,尽可能远离他人。
3.现场人员应尽可能避免与(疑似患者)人员直接接触或近距离接触,保持(疑似患者)人员单独隔离。佩带好口罩,做好现场工器具、材料的消毒,在现场附近把守,防止其他人员进出。
4.现场人员不得接触(疑似患者)人员碰触或使用的一切物品。
5.考虑到现场有被传染的可能,现场所有施工材料、工器具、车辆等必须进行消毒后方可清理现场。
三.后续处置
1.事发单位要立即报告属地社区、街道(乡镇),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排查、隔离治疗和居家观察等工作。
2.事发单位对(疑似患者)人员所在办公区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疑似患者)人员密切接触过的员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