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邓宇晨
2018年3月和2021年8月,北京大学两次发函给福建宁德市政府和教育局,指责位于该市蕉城区的“宁德北大培文学校”校名包含北京大学简称但却未经授权,要求该校更名。
宁德北大培文学校坚称,“北大培文”获得了合法授权。宁德市教育局表示,将对学校使用“北大培文”注册商标及授权委托情况重新审查。
9月10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宁德北大培文学校,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宁德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已派人前往北大沟通协调,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
近年,带有“名校光环”的合作学校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民办学校或由当地政府主导引进,或与地产开发商配套捆绑落地,大多打着“联合办学”“名校理念”等旗号,但实际却与高校毫无联系。
全国各地有多所民办学校被冠以“北大XX学校”“北大附中XX学校”“北附XX学校”“北大附属XX学校”“XX北大新世纪学校”等名号。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5月发表的论文显示,北京大学已陆续和全国23个省市地区进行合作和办学,全国各地以“北大附属”命名的学校就多达上百所。
这些学校往往标榜“源自北大”,教学秉承“北大理念”,校门建筑风格都极力向北大靠拢。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的校门仿北大西校门,并扩大3倍修建而成,“让学生能够时常沐浴在‘北大’的人文环境中”。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包括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培文、北大金秋等在内的多家北大校企及旗下的参股公司,均在向全国各地输出带有“北大”品牌的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均宣称具有“北大基因”。
北京大学早自2016年起就多次宣称不直接投资学校或教培机构,但仍有家长愿为校名中的“北大”二字买单。
“初创期的民办学校公信力不强,家长不信任,很难有学生愿意报名。”9月9日,广州一名民办教育投资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向高校“借牌招生”是很有效的解决方式,“借牌”费用从50万-200万元不等,便可以冠上“附属中学”的名号。但学校完全依靠投资人自主筹建和招生,和高校之间很少共享合作。
“最开始,每个月还会请高校教授开讲座。学校运营稳定后,基本就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该投资人称。
北大陷“冠名校名”纠纷背后,“公参民”现象引发监管关注。2021年8月,教育部、中央编办等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特别提及,公办学校应当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规范学校名称、简称的使用,不得违规输出品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北大培文”冠名罗生门
官网显示,宁德北大培文学校总投资高达8亿元,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国际部于一体的‘五合一’新型民办学校”。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官网上,已看不到“北大”相关字样。但在北大培文学校的官网上,仍留存有“源自北大、根治中华胸怀世界”等字样,以及北大原校长、北大培文名誉董事长周其凤题写的校训。
北大培文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在全国共有28家分校,分布在郑州、贵阳、佛山等地。其中,18家以“北大培文”为名,其余则多以“培文实验学校”命名。
宁德北大培文学校始终认为,冠名合理合法。学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母公司阳光博雅曾在2016年4月与北京大学专门从事教育产业的全资校办产业公司——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北大培文教育”)签订《合作协议》。
在协议中,北大培文教育授权阳光博雅或其关联公司在全国五年内使用“北大培文”品牌,单独或与办学所在地合作方合资举办10所北大培文学校。合同有效期至2036年8月31日,宁德北大培文学校即为其中开办的一所。
北京大学的函件也证实了北大培文教育为北京大学的校办产业,但对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设立毫不知情,也没有提供过任何合作条件。北大也不直接投资学校或教育机构。
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联系北大培文教育,截至发稿未获有效回应。
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举办者是宁德博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宁德博雅”)。天眼查显示,宁德博雅为阳光博雅的全资子公司,由阳光教育控股集团公司(下称“阳光教育”)控股。
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阳光教育总裁徐杨华担任,成立登记时间为2019年8月,注册资金100万元。
阳光教育创立于1995年,系世界500强公司阳光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阳光控股”)的六大产业板块之一,目前拥有包括北大培文学校在内的40余所K12学校。官网显示,阳光教育是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全资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阳光控股涉略产业广泛,拥有龙净环保(60038.SH)和阳光城(000671.SZ)两家A股上市公司。
实际上,使用“北大培文”招牌在全国办学的企业不只阳光教育一家。
2020年8月7日,广州市白云区培文学校(现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培文外国语学校”)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据报道,该校是在白云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北大培文投资集团联合广州工商学院所设立。这也是北大培文投资集团在广州投资的第一所学校。
北大培文教育研究院院长贺斌在奠基仪式上表示,广州市白云区培文学校将秉承“弘扬北大精神,践行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打造成一所“北大特色优势突出”的基础教育样板学校。
河北沧州中捷高新区官网显示,北大培文投资集团系北京大学校方全资控股的一级校产,与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未名等校企平级。时代周报记者在天眼查查询发现,北大培文教育共对外投资两家公司,除与阳光博雅共同设立的子公司外,另一家就是北京北大培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大培文教育持股该公司30%。除了教育业务外,北大培文投资集团还在西安、成都、保定等地投资康养、医疗、地产等项目。
北大校企背书乱象丛生
以“北大”冠名的民办学校,均称获得北京大学旗下校企的背书,涉及北大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多个北大一级校企。
其中,“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是由北大青鸟集团授权,由北大青鸟集团的子公司北京青鸟同文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青鸟同文教育”)管理运营。
2001年,北京大学所属的北大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北大教育投资”)在北京丰台创立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天眼查显示,北大教育投资由北大青鸟持股70%,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30%。
“青鸟同文教育”官方微信显示,青鸟同文教育是北大青鸟旗下专业从事基础教育投资、管理运营的服务商,负责“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青鸟同文学校”在全国的合作、经营和管理。目前,青鸟同文教育管理着全国近30所“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青鸟同文学校”,形成集团化办学规模。
9月11日,一名成都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招生老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学校隶属于北大青鸟集团,“我们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和北大一脉相承”。当时代周报记者问及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与北大文培学校的关系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有北大的正规授权,肯定不会出现(类似北大培文学校的)那种情况。”
不过,北大青鸟集团曾遭遇“只收钱不投入资源”的纠纷和指责。2021年2月,福建一所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学校是由福建某集团出资与北大集团旗下“北京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合作成立。根据签约协议,该集团向北大青鸟支付品牌冠名和管理费用,但收完钱后,后者对学校并未有实质性的指导和资源投入。
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是市政府引进的名企业办名学校项目。“我们在学校落地时也曾询问过冠名问题,对方的解释是学校冠名的这个‘北大’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和北大旗下的校企合作,就用了这个名称。”
北京大学在致宁德市教育局和宁德市政府的函件中表示,2016年5月,北京大学就已发布《关于校办企业举办教育及培训机构的重要通知》,明确说明:即日起,在北京大学有关新的管理办法出台前,各下属企业不得举办新的使用北京大学名称(即出现‘北京大学’‘北大’字样)的各类教育及培训机构。
“各种教育机构被冠名‘北大’,由于历史原因,确实有这么叫的,但是影响太坏了。”北京大学校办的相关负责人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大学已通过各种形式下发了叫停此类违规冠名的教育机构的通知,但由于牵扯到多方利益,各地政府不能有效执行,北大也很无奈。
冠以“北大”之名的各类学校仍在各地不断涌现。
2021年5月,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正式投入运营;6月,北大新世纪附属思茅博雅公学揭牌仪式在云南普洱市举行;7月,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胶州)校区进入建设阶段,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是“北京大学产业办公室批准的最后一所,也是青岛目前唯一一所‘北大新世纪’冠名和运营管理的学校”。
“北大新世纪学校”品牌由北大新世纪教育集团(下称“北大新世纪”)持有,据媒体报道,该集团是由北京大学投资、北大新世纪集团主管的教育职能机构,拥有国内领先的教育品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北大的办学优势,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
天眼查显示,目前北京大学的校产中仅有一家企业名称中带有“新世纪”二字。该公司名为北大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和北大方正集团旗下的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有50%的股份,对外投资领域涵盖生物科技、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蹊跷的是,在北大新世纪旗下的学校介绍中,“北大”二字却被巧妙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知名重点大学”。
在西安北大新世纪学校的官网上,虽然依然存在“源自北大 走向世界”的标语,但在集团介绍的表述却是“北大新世纪教育集团隶属于北京知名重点大学,集团依靠北京知名重点大学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经验,先后在全国创办了30多所学校,成为新世纪、新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大学的校办企业已被中央巡视组多次“点名”。
2017年6月,中央巡视组表示,北京大学校办企业管理混乱,附属医院管理薄弱,廉洁风险突出。而在2021年9月的最新一轮巡视反馈上,北京大学“校办企业、附属医院等重点领域廉洁风险较大”被再次提及。
“授权挂牌”,每建一个分校可获100万
自上世纪90年代,“公参民”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独特现象。大量知名高校和公立学校纷纷下场,与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联合举办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输出品牌参与办学”的方式在过去10多年颇为流行。“对于大学校办企业来说,不需投资就可获得品牌输出费用;对学校举办者和地方政府来说,则可喜提一所名校背书的学校,可对外宣传引进名校优质资源办学。”熊丙奇表示。
此举虽有助于加快部分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迅速催化出一批“新名校”,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房地产商斥资投建“挂牌名校”,借“学区房”之名抬高房价。
“名校光环”下,设备豪华、主打“精英化教育”的“挂牌”学校自然收费不菲。有观点认为,这些学校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利用信息差优势刺激家长的“择校心理”,挤压真正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
2021年5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发布会上表示,公办学校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产生较多问题,“稀释了公办学校本身的品牌资源,加剧教育焦虑,由此衍生出社会问题”。
公办名校则能通过“授权挂牌”的方式获得丰厚的收益。
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2014年判决文书显示,北大附中曾以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为由,状告某房地产开发商宣传“北大附中为明(京东)实验学校”。作为第三人出席的北京北大附中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北教投”)表示,2001年,北大附中曾与北教投签订协议,北教投可以建立“北大附中XX分校”,但需经过北大及北大附中相关审批规定,每建立一个分校,北教投需每年向北大附中支付100万元。该合约从2000年12月至2020年12月。
北大附中持有北教投40%的股权。但北大附中表示,实际上北大附中对北教投无控制权,也不参与管理。同时,除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外,其余6所北教投设立的北大附中XX分校,包括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等,均未经过北大附中的考察和审批。
北教投则表示,北教投向北大附中支付了2011-2021年的办学回报款,共计700万元,应被视为是北大附中对办学模式的确认和追认。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前述北大培文学校的控股母公司阳光控股总裁徐扬华,同时兼任北大培文学校的理事长。资料显示,徐扬华曾担任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长、北教投副总裁等职务。
天眼查显示,2017年6月,北教投更名为北京为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为明教育”),2019年11月,北大附中退出投资人行列,2021年8月,为明教育再度更名为北京道勤同达教育投资公司。
为明教育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为明教育在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创办了12所小学、10所初中、8所高中、2所国际学校、6个国际部、2个大学预科项目和近40所为明幼儿园,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所学校悄然更名
除了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北大附中外,北师大附中、北外附中,以及多省的师范学校附中,频频在各地建立“冠名”学校。这些学校大部分以民办为主,也有小部分是当地政府大力引进的公立学校项目。
“这两年,各地政府为了吸引人才,也开始大力引进一些挂着名校牌子的学校,但对于学校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名校的授权,引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到底如何,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往往没有太多经验。”前述教育投资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公参民”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引发了监管关注。
2021年8月,教育部、中央编办等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对“公参民”学校进行了明确,包括了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含公办学校以品牌、管理等无形资产参与办学)的义务教育学校。
同时,《通知》指出,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如果符合“六独立”要求,可以继续举办民办学校,但应在对民办学校及相关单位、企业等使用公办学校校名或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公办学校逐步退出。
已有不少“公参民”学校闻风而动。8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发布公告,鉴于教育部对“公参民”学校剥离的要求,学校正式更名“东莞市石竹附属学校”。
然而,对于派系庞杂、管理混乱的“北大”系民办学校,着手清理并非易事。
“地方政府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阻力,有些‘北大’学校是地方政府引进的重点项目,如果仓促改名,没了‘北大’的金招牌,会失去当初重金引进的意义。”前述投资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有不少所谓的“北大系”学校开始逐渐抹去“北大”痕迹。在2020年前后,除了被北大附中承认的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外,其余隶属于为明教育的“北大附中XX学校”几乎均已悄然更名。
2020年1月,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更名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5月,“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更名为“广州市为明学校”。“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官网上仍挂有该名称,并配有“北大附中”样式的logo,但在“学校简介”中,创办公司已改为“北附教育集团”。
近期青鸟同文教育在全国设立的学校中,“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名称也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青鸟同文学校”。青鸟同文教育的官方微信号显示,“青鸟同文学校”是青鸟同文教育在近二十年“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集团化办学经验基础上,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倾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新型3.0国际化学校。
2020年6月,宁波北京青鸟同文实验学校开始建设,预计2022年3月建成投运;11月,常熟市青鸟同文学校举行奠基仪式;2021年9月3日,原名为“长治市北大附属实验青鸟同文学校”更名为“长治市青鸟智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