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教师节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的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使命。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教育稳定发展的基础。
西南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40多年来为全国30多个省份举办各类培训班800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60万人次,在开展教师职后培训的实践与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在教师职后培训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下教师培训存在部分问题:一是缺乏规范制订研修计划和研修方案;二是缺乏科学确定研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三是缺乏落实好校本研修推动的条件;四是缺乏优化校本研修的手段及成果提炼;五是缺乏对教师的分层培训,不能按需施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南大学秉持校地合作、服务一线学校的原则,以提升示范校教师教学、教研、科研能力为目标,以线上线下、“三阶段二课堂”混合式研修为路径,以课堂为阵地抓教学行为、以课例为载体抓教学关键问题、以课题为牵引抓教学难题、以课程为落点抓校本课程。通过诊断调研按需培训、专家引领现场答疑、小组研讨团队合力、线上学习线下落实、远程研修构建共培机制等方式,将网络研修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高培训效率与效益,完善教师互培机制,实现了教师职后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是实现培训目标本土化: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西南大学组织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专家自编问卷,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教学及参培现状、学校校本研修现状、教师校本研修需求4个维度分别对参加职后培训的教师进行在线和现场抽样调研。重点分析校本研修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校本研修的着力点,形成教师职后培训调研报告,从而基于教师的真实需求制订本土化的培训目标。
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从关注专家的教转向关注学员的学。西南大学打破训前过多关注学科专家的教案内容,着眼于学员实际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主要从校本研修方案撰写,小课题申报、立项、开题,课堂观察,同课异构,远程磨课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同时打破训中、训后才完成相应作业和任务的惯例,培训骨干基于西南大学提供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小课题申报方案、开题报告等模板先行先试,带着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学习场景。
三是实现培训方式多元化:将专家指导与众筹学习相结合。在培训期间,无论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还是课题研讨、课堂教学展示、远程研修活动,我们将参培教师按照学段、学科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学习,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形成共同的成果海报或思维导图、校本研修方案、课题申报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等。同时,每组派1—2名专家分别进入研讨小组,认真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现场答疑、指导。这种跨学科、跨学段的混合式众筹学习,更有利于参培学员互相借鉴、发现问题、拓展思路,使参培教师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学科模式,也真正体现了研训合一、研培一体,让教研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四是实现培训效果个性化:从知识灌输转向促进学习者自身改变与升华。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培训模式相比,西南大学在教师职后培训中更加关注促进学习者自身发生改变。首先,在培训中加强观课量表的学习培训。从观课量表的选择与使用、观课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到区域研修活动中进行真实的课堂教学观课记录、研讨、反馈、汇报等,使参培教师能主动融入,并把自己从简单思维和模仿操作中解放出来。参培教师不再只是课堂的看客,而是课堂中的参与者,将自己融入课堂并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把学与教相结合,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次,从校本研修方案撰写到小课题申报方案的升华,骨干教师不只是单一的参与者,而是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把自己从简单琐碎的教育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带领团队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发生蜕变与成长。
在今后教师职后培训的实践与探索中,西南大学将继续以教师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与授课专家进行对接、强化服务意识、完成项目总结、进行适时训后跟踪等措施,把培训内容与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职后培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教师节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贡献西南大学力量。
(作者单位均系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13版
作者:程 龙 黄越岭 莫 鸿
上一篇:专业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