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5岁前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或者可以说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所有的语言都不是外语,只要有相对好的语言环境,最快不到一年就能形成第二母语思维。
视频加载中...
Thomas三岁开始用生活英语启蒙,-共上了72次课,共计时间108小时
这些小小语言天才却通过各种不同的启蒙方式,殊途同归地回归到了翻译教学的模式,甚至是在上学进行应试教育开始之前就这样了,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无论是通过家长还是通过老师,用中文教英文是在中国学习外语的一种普遍形式,不分年龄大小。成年人学习语言就需要母语和翻译的辅助,但对于小龄的幼儿是没有必要的,对他们来讲汉语和英语都可以算是外语同时也都不是外语。如果从开始就翻译着学习,就仿佛拄着拐杖走路,弊端是只要孩子听到或者看到英文就必须拄这个翻译的拐,需要先把英语套公式想单词的意思在头脑中翻译一遍,再把用汉语想说的话就在心里想好,翻译成英语、组织语言再表达出来。这样折腾几下就耽误了思考的时间和语速,这两者又同时影响到了语言说地自然和地道与否,
全英语教学是对五岁以下启蒙阶段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但加上了一个中教的辅助翻译就跑偏了。
大部分的机构都会用中外教结合的方式给幼儿们上启蒙英语课,也就是外教一边讲,中教一遍翻译,或者感觉孩子们不明白了,翻译就马上跟上(也有政策原因在其中,外教上课必须有中教进行陪伴),或者中教老师英汉混合一边教一边翻译。这不仅仅是人力成本的增加,还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而且大多中教老师英语的发音和口语难以恭维,这又增加了孩子被带偏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太低估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天赋。
‘中文翻译’给其中没有听懂的孩子提供了暂时的方便,但他们也都不自主地找到了拐棍。时间久了,只要到学习英语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找这个拐棍了。找工具找拐杖来借力是人正常的反应,儿童当然也是。父母管教就去找爷爷奶奶一样,他们也会听不懂就看中教老师让他们翻译,以后这个拐是短期内抛不下的。孩子学步的时候找东西扶着,敢问有父母因为怕孩子摔一跤就一直让他们扶着学步车走路吗?即便孩子蹒跚和跌跌撞撞,父母也会尽量在合适的时候放开支撑,让他们练习自己走路。摆脱中文翻译的辅助也是一个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常4岁左右的的孩子是在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自己的第一母语(汉语)的阶段,对母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局限性。讲到的一些词语或者逻辑有可能是他们汉语都没有听到过的或者不理解的,怎么能用汉语来学英语呢?如果不是简单易懂的生活英语启蒙而是难的如学科类的,孩子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语言中,单词经常都是多个意思的,所以想确定一个单词具体的意思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句子中,并且需要看这个句子的语境。孩子学英语学了很久却听不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放到句子当中的单词虽然是一样的或者长得像,有些随着语境的变化意思却变了,有些是变位后词义完全就改变了,有些是单词到了固定词组里面和原单词的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这样孩子就翻译不出来,就造成了听不懂也没法进行对话了。
视频:
The hospital is very close.
The hospital is closed.
Did you catch the ball?
Did you catch a cold?
Can I see your iwatch?
Can I watch movies on youriwatch?
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语系、语法、语序没有相通之处。
如果通过翻译中文来学习英语,开始感觉很简单,但越到后来越难,甚至难以领会开始厌学。比如,上面的句子里面有see 和watch, 另外还有look, 这些都是看的意思,但具体的区别用汉语解释了就会用了吗?有些微妙的区别需要多听多练才能领会到,不是解释就能说清楚的。或者解释清楚了,当时能理解,但一旦到了活用的时候就反应不过来了。
另外一句英语句子的中文翻译会因译者(就是老师)的背景、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词汇的选用等原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会给幼儿理解英语带来不少影响。I love you(我爱你)、I miss you(我想你)、I eat apple(我吃苹果)等简单的还可以,但进入中、高级阶段,当英语句式逐渐复杂的时候,通过翻译学习英语就会出现问题。这种翻译时候需要注意的条条框框,大大地减慢了孩子听说的反应速度,同时也削减了孩子说英语的自信和热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
My mother took me to asupermarket to buy me a box of chocolate.
我妈妈为了给我买一盒巧克力把我带到超市。
我母亲带我到超市,目的是给我买一包巧克力。
为了给我买一盒巧克力,我妈咪把我带到超市。
(词汇,句式)
这些中文句子再转换成英语的话,根据译者不同,又会出现各种版本。
My mum brought me to asupermarket in order to buy me a box of chocolate.
My mother took me to asupermarket so that she could buy me a box of chocolate.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第一外语就像是一张白纸,怎么教就怎么学,外语对他们来讲也非常容易掌握。他们会把每一句话都通过听来积累,把语法自动编写成EXL表格上面的公式,从易到难分阶段直到慢慢完成。语法逐渐完善,发音也在学习当中练习,增加单词量以后直接套公式就能听懂而且基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需翻译最好的例子就是国际家庭,双亲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当中基本不会因为认为孩子听不懂而进行翻译,而是顺其自然地各自说着自己的母语和孩子进行沟通,开始由于各种因素,两种语言起步可能不同,但通过语言黄金期的生活输入和输出基本都能成为双母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种家庭还是极少数。而且考虑到在中国这个汉语环境下,父母的英语水平当然无法和国际家庭相比。而且通过培训学校那短短的每个星期两次一个半小时就想学会一门语言,的确不容易。想给孩子的第一外语进行母语式启蒙家长们想一下,在3年母语黄金时期仅仅用每年平均156个小时能学会吗?输入的不够多,孩子的头脑中是完成不了语法EXL表格的,也就是说无法自行把话组织说出来。可一旦错过了3年黄金时期就补不了语言公式,到了培训班或者学校最终又回到了翻译为主的中式外语学习方法。
语言黄金期孩子最好学习方法是需要让他们泡在这种环境中,用适当的方法和顺序,从生活的点滴学习语言。外国人能给的只能是好的发音(但机构经常在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切换老师的话,就连‘好的发音’这唯一一点都难保证了)。这个信息时代可以轻易地从电影电视当中得到发音标准的影视资源,没有必要把重心完全放在哪国外教什么口音上面,而是塑造生活英语的环境,并且能够大量地输入让孩子听,同样有机会慢慢地分阶段开口说。想一想母语对话为什么孩子们掌握的那么快?在生活上学的最快最好的原因就是环境和生活场景的全面性,以及简单易懂能够经常练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中国孩子语言黄金时期是和爷爷奶奶度过的,这也造就了他们的准‘双语’--汉语和方言。这个并不是爷爷奶奶故意教的,而是通过生活的各种不同场景来猜并且磨耳朵,听会了以后就慢慢开始和爷爷奶奶说这种‘外语’了。也就是说英语对于孩子相比中国方言难度相差可能没有千里。那么没有这种方言的家庭,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大英语的输入,来给孩子培养第二外语,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自然地学习并且培养语感。
包括在家长启蒙英语的过程中,一定从简单的生活对话开始,要等语法树最重要的根部和主干坚固后,再伸开枝条也不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双母语的培养及成长和许多因素都有关系。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本地语言,幼儿园,课外外语培训机构,老师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第二母语启蒙经验;孩子本身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性格,好动度,专注度,发育度,吸收度,天生的语言能力,第一母语的强势度;家庭因素包括父母能够提供的辅助语言环境,绘本的选择和阅读,影视及儿童节目的分级等。如果没有大语言环境,没人能保证双母语的成功,但方法总是有相对好的和可以提高的空间。
我的方法免费分享给想给幼儿提供自己进行双语培养的父母,这个举动可能会动了很多机构的大蛋糕。有幼儿培训的机构钱赚少了,就马上会有人站出来说我的方法肯定不好用,必须找地道的母语白人才能教出来。有人过后会说你的方法不好用,因为他用过了没太起效果;也有人会说这个方法奏效了,希望周围的人来尝试。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让结果也就是用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们来证明吧。
加抖音不错过生活启蒙方法的细致实用:
加微信公众号不错过图文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