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直抵心灵的”,在能够成功上岸的考生中,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学术偶像”。并把最后能够得自己“偶像”的青睐,成为他的学生作为最大的“追星成功”。
把考研的艰辛历程转化为一次“学术追星”,确实能给人极大的动力。但问题是,粉丝是相对于自己的“爱豆”而存在的,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能够值得被我们付出真心的“学术女神/男神”呢?
第一步,就是要对自己的目标院校中的导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我相信像清华这样的院校中的每一个老师都有足以让人“仰望”的简历,但是真正找到能够和你“气场相合”的老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因此,本文将按专业方向盘点这些清华的明星教师们,看看你的“爱豆”究竟是哪一位。
01.
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
范红
▲研究领域:
国家形象、城市品牌、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企业传播
▲学术简历: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应用语言学硕士班。1993年至1997年在我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做外交官工作,任大使秘书。1997年回国后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副系主任,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至2004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跨文化传播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课程教授。担任国际学术期Public Diplomacy and Place Branding的审稿人。现任成都市科技顾问团城市品牌形象顾问。
范红教授近年来专注于城市品牌建设和文化品位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了首都北京城市形象、广东省国际形象、北京东城区和顺义区、天津武清区和静海区、重庆九龙坡区和涪陵市、江苏淮安市、浙江温州市、广东东莞市、四川天府新区、四川省德阳市和北川县、福建石狮市和晋江市、新疆昌吉市和可克达拉市等近百个城市、县区、街道和乡镇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研究项目。也主持了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顶层设计重大研究项目、2016年北京国际月季博览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顶层设计研究项目以及安徽寿县中国豆腐村规划建设、四川都江堰熊猫小镇概念性规划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规划项目。
范红老师参与规划的寿县豆腐村项目 (图源:潇湘晨报)
▲相关延伸:
范红老师作为很早就调入学院的教授,不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都已经完成了很深厚的资源积累。可以说,她是在新闻传播学院同经管方向联系最为紧密的老师之一,她也在经管学院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果你期待能够将传播学知识在传统“广告”相关领域应用,她将会给你很大的帮助。顺便,范红老师的组会往往有不少好吃好喝,馋嘴人有福了!
李希光
▲研究领域:
新闻学,公共政策与媒体,国际传播
▲学术简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 文学学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研究实习员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 法学硕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华社对外部 记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 青年学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 副主任/主任记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国《华盛顿邮报》 访问记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华社政治文化编辑室 主任/ 高级记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员
1999年8月迄今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6年1月-2009年12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专家组召集人。
兼任军事科学院三战论坛研究员、国防大学三战中心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专家。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实习员。
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有:《走出媒体污名》《发言人教程》《控烟报道读本》《人权报道读本》《转型中的新闻学》《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艾滋病媒体读本》等。曾在《华盛顿邮报》、美国《科学》杂志、《求是》杂志等发表过有影响的文章。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李希光老师的年纪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爷爷了,但是他依旧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虽然课程上的相对较少,但是组会和对自己的研究生的相关指导从未落下。他不仅是在中国研究舆情、新闻发言制度最早的学者之一,同时也在很早就进入了最近因新冠疫情而备受关注的健康传播领域。同时他组织的“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每年带领同学“走向塞外漠北和西伯利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走向西域和藏区的佛教丝绸之路”,真正身体力行的进行着跨文化的考察。
周庆安
▲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
▲学术简历:
2000年 清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 清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06年 清华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学委员会主任;兼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学委员会委员等。
他主要从事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等研究,还是国内多家媒体的国际时评专栏作者。
他目前受聘担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他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外交与全球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特色新闻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学会舆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信基金会资深研究员等。
担任央视评论员的周庆安老师 (图源:央视新闻)
▲相关延伸:
周庆安老师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刚刚从陈昌凤手中接过了常务副院长的重担,是75后一代学者中极富有才干的教授。他长期负责学院的教务工作和国际新闻传播的项目,在国际传播,尤其是公共传播相关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并且他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也确实的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史安斌
▲研究领域:
媒介文化、全球传播、危机传播等
▲学术简历:
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
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全球传媒与中国研究双聘教授。
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2001)。主要著作有《China’s Media Go Global》《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全球传播与新闻教育的未来》等六部以及中英文论文近百篇。入选中宣部、中组部全国“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2017),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教育与文明对话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和对外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和“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教授等职。
2003年以来作为主讲教授参与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和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培训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外宣干部、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国际新闻记者近万人。他还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新闻评论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半岛电视台等多家中外媒体上接受采访或发表评论。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史安斌老师是一个博学而高产的老师,如果你关注过他每年发布的论文,那么对这一点应该有着毋庸置疑的认识。因此史安斌老师的研究生们也会有很多跟进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机会,对于想要进一步走学术道路的人来说,是多有裨益的。不过于此同时史老师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成长的道路同时也是历练。
张莉
▲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中欧人文交流与传播,媒体与国际关系
▲学术简历:
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博士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终身教职,博士生导师。在英国期间,指导毕业的硕士生有26名,指导3名博士生,其中一名博士生已通过答辩。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和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0余篇;出版个人英文专著1部,参加撰写英文著作6部(章)。是英国高等教育学院(Higher Education Academy)的Fellow,曾获亚欧基金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和论坛做邀请报告或邀请评论,是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Asia Europe Journal等SSCI期刊和英美著名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和 Routledge的审稿人、国际知名大学博士论文评审人。曾多次受英国BBC、卫报(The Guardian)等国际媒体邀请参与现场直播讨论和采访等。
(图源:维基百科)
张老师曾经任教的东英格利亚大学
也是一所被忽略的世界名校
▲相关延伸:
张莉老师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项目的另一位负责老师,她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不少同学的喜爱,尤其是对于欧洲和中欧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张莉老师在这一问题上的长期深耕能够为你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很多的帮助。至少能够获得很多同欧盟相关人员的接触机会,并能参与到相关项目之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另外,张老师也是新上任的学院副院长之一。
02.
媒介管理与经济传播
崔保国
▲研究领域:
传播学理论、传媒产业、网络空间治理
▲学术简历: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本东北大学留学,获得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硕士、信息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等职。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任教。
▲个人简历: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2011年担任清华-网易未来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等。近年来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下一代互联网与世界传播新秩序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的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发表了《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中国报业40年》《走进日本大报》等专著译著十余部。
崔老师编的这一系列报告值得大家关注 (图源:传媒蓝皮书公众号)
▲相关延伸:
崔保国老师也是学院的“元老级”教授之一,已经逐步地退出了授课一线的行列。但是关于媒介产业“蓝皮书”的相关工作并未放下。崔老师性情温和,加之长期对于传媒产业的梳理和观察,跟他学习会对这一产业的整体大盘有很好的把握。虽然崔老师年纪较大,精力有限,可能不会非常频繁地展开对研究生的指导,但其认真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
杭敏
▲研究领域:
传媒经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经新闻报道与经济传播
▲学术简历:
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得河海大学管理工程硕士学位、瑞典隆德大学商业管理与商业法硕士学位、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传媒经济管理博士学位。
▲个人简历:
杭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瑞典延雪平大学传媒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电信传播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瑞典隆德大学项目研究员,国家交通部国际合作事务中心发展部主任,南京河海大学助教、助理研究员。现任瑞典延雪平大学传媒管理研究中心东亚所(MMTC-EA)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电信传播研究所(CITI)兼职研究员。
2006年获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国际传播学会)年会最佳组织传播论文奖及最佳组织传播博士论文奖。2007年参与编撰“Webcasting Worldwide”一书获最佳传媒经济学成果奖。
杭敏老师长期在财经新闻领域进行研究 (图源:豆瓣网)
杭敏老师长期在财经新闻领域进行研究
▲相关延伸:
杭敏老师的学术重心之一是财经新闻,这是许多同学在新闻学范畴内最感兴趣的东西。她不仅会教授新闻学相关的内容,关于企业管理、公司会计等相关知识也能够给予你辅导,因为对于一个财经记者来说,这都是必备的科目。作为GBJ(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项目的负责人,杭敏老师也有着足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她也是今年即将上任的三位新副院长之一,可能将来会有更多的行政工作。
张铮
▲研究领域:
新媒体与人的发展、新媒体受众与效果研究、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等。
▲学术简历:
2004/9-2007/7,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
2001/9-2004/7,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
1997/9-2001/7,南开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本科
▲个人简历:
张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博士后,助力研究员。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数十项。
张铮老师参与的清华文创论坛 (图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相关延伸: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年轻教师,张铮老师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关系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很多同学知道张铮老师都是因为他在“文创”这一领域的深耕,当然这也是他的学术重点之一,但是他的学术兴趣广泛的分布于新媒体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由此张铮老师的师门内学术氛围活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始自己的研究。另外,张老师也是此次换届中新上任的三位副院长之一。
吕宇翔
▲研究领域:
新媒体产业、媒体技术、文化产业
▲学术简历:
北京印刷学院工学学士(1994)
清华大学文学硕士(2003)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2010)
▲个人简历:
1994年至2004年在北京印刷学院任教,2004年至2006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工程师,2010年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
累计在国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四部。
承担文化部委托课题《互联网技术变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应对措施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子课题《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子课题《我国“文化产业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还参与其它多项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和各单位横向委托课题的研究工作。
这本早年间的PS教程就是吕老师翻译的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吕宇翔老师是技术出身的老师,虽然在新闻传播学院这种传统被认为是文科学院的地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是他其实是中国最早一批引进图像处理软件和苹果电脑相关技术的人,可以说是文科学院中的“技术极客”。因此如果你对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接合处的相关内容感兴趣,以及对计算机技术在媒介研究和生产的应用感兴趣,他都能给予你针对性的指导。吕老师开设的《媒介编程》课程近年来越发火热,也足见同学们对他的喜爱。
03.
中国特色新闻学
胡钰
▲研究领域:
新闻理论,企业传播,文化研究
▲学术简历:
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经济学学士,新闻学专业文学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法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个人简历:
胡钰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在成为清华新闻的教授之前,他曾任国家科技部办公厅调研二处处长、科技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科技日报内参》主编、《前沿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科技日报青联主席、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科技界别秘书长)。
因此,胡钰的研究方向始终同中国国家新闻实践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