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5月26日电(韦如代)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经过挖掘整理,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含县级)非遗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自治区级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非遗+X”发展路子,既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旅游,文旅融合添魅力
该县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棉花天坑景区依托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将仫佬族非遗植入景区,修建非遗展示馆、非遗长廊、民族文化展示舞台、巧妹音乐餐吧、非遗广场等,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设立演艺部,排演仫佬族风情歌舞《月下歌坡》《酒歌》等文艺节目,每天为游客演出,让游客享受仫佬族文化艺术视觉盛宴。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辐射带动棉花村、集环村等7个行政村75个自然屯6849人增收致富。
罗华清(右)在指导村民制作香囊。韦如代 摄
成龙湖公园、石围古村、米椎林景区、天河彩虹谷等景区景点也积极融入仫佬族歌舞、戏曲、音乐、传统体育竞技等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
今年以来,该县今年接待游客81.0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3%,国内旅游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20%。
非遗+产业,发展产业鼓荷包
罗城地处额斯特地区,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适宜野生毛葡萄的生长。早在清代,当地就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此后,罗城野生毛葡萄酒传统酿制得到不断的积累、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酿酒工艺。2017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4月公示为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拟推荐名单。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独特的葡萄酿酒工艺,发展葡萄酿酒产业,催生了广西中天领御酒业有限公司、罗城银源酒厂、广西大益生态酒业有限公司等葡萄酒企业,带动群众发展毛葡萄产业,全县种植毛葡萄面积达8万亩,既增加群众收入,又绿化荒山荒坡,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群众学习仫佬族刺绣。韦如代 摄
仫佬族医药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把仫佬族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该县成立了中医药仫佬医药管理局,投资1.3亿元建设罗城县中医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均建有中医馆,配备中医医生。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群众种植中草药材增收致富,2022年,全县种植青蒿、吴茱萸、五指毛桃等中药材面积达3.32万亩,中药材产量超3900吨,产值达7467万元。
非遗+文创,居家就业增收入
近年来,仫佬族各项非遗传承人依靠个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把仫佬族非遗元素和现代工艺融合,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吸收当地群众就业,增加收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区级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在家乡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创建“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她利用这个传习馆免费为乡亲们培训仫佬族剪纸技艺,带领大家制作香囊、绣花鞋和衣帽、手提包饰口等仫佬族剪纸特色文创作品,在传承仫佬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在这里做手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日前,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制作香囊的村民罗华莲说,在家门口就业时间灵活,农忙时就忙家里的农活,农闲时就来这里做点手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仫佬族刺绣传承人谢秀荣在全县最大移民搬迁点仫佬家园创办工作室,他的儿子在这里创办仫佬族刺绣服装厂,他们利用这一平台,举办仫佬族刺绣和仫佬族服饰裁缝培训,“2019年以来,我已经举办了32期仫佬族刺绣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达1795人,很多人学会了仫佬族刺绣技艺。”谢秀荣介绍。
仫佬族刺绣服装厂根据定单生产仫佬族背带、服饰和刺绣扇子、香囊等工艺品,吸收搬迁妇女就近务工就业。(完)
下一篇:“钢铁裁缝”护我舰船焊接零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