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培训的春天与“第一口奶”
■王健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估计会成为常态,学科培训的整体退场似乎也在预示着艺术培训,包括书法培训春天的到来。这个春天,包含了社会对整体教育现状的忧虑,也充满了家长对艺术素养提升的美好愿望,这个期待的实现,尚需要诸多的努力,而老师尤其是启蒙老师的选择这第一口奶,是极为关键的。当前可能会扩容的书法培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师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位称职的书法教师,尤其是启蒙老师!
或许有人会问,在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有近两百所高校招收从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的书法专业学生,每年浩荡的书法毕业生大军,难道还无法满足培训吗?答案很简单,如果将培训定位在写字,单纯满足美观的需要,可以,但要作为书法艺术,提升审美的要求,难。
当今的书法教师队伍,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因爱好而进入书法领域的这一群体逐渐退出培训,院校毕业的书法专业学生将逐渐成为培训的主力军,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够让孩子满足书法“第一口奶”的需求呢?做一个合格的书法老师不应只是会耍耍毛笔,拿起毛笔会写几个毛笔字就可以了。一位好的书法老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相对全面的书写技能,这是根本所在,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老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在技术和审美上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不坠入俗格,并能传授给学生,这才是真正关键所在。
一名书法专业学生,无论是本科四年、硕士三年还是博士三年,在毕业时,不仅要完成一篇论文,还要有作品创作。在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有作品展,不同学校、不同个人之间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究竟创作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大家翻阅一下每年的毕业生展览作品集或推广微信就可以明辨了。书法理论分为书法史、书法美学等,而文章的水平,和历史系、哲学系毕业生作一个比较也就清楚了。书法由师徒授受到院校教育,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但随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书家的隐退,加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迄今未能出现如华人德、曹宝麟、黄惇、祝遂之等令人信服的先生,高等书法教育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高校培养方案的模式化,教育教学体系的排外,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等问题,所带来的学生独立意识淡漠、跟风、认识的浅薄化等现象,在未来的一定时间里肯定会困扰书法教育的发展,而高等院校书法毕业生作为培训师资的主要来源,其对书法的普及以及社会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否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有一定的未知性的。更何况,书法教师队伍,近些年迅猛扩张,导致鱼龙混杂,鱼多龙少,最近更是爆出,没有书法基础交钱培训考试就可以领取硬笔书法培训师资格证,民政部决定对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立案调查的新闻。
书法培训老师,不仅要传道,还要注意纠正书法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许多错误理念,比如楷行草之间的关系,“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多被理解为要想走先会站,要想先走好,要先写楷书,再写行书、草书;再如书法的字体,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曾被叙述为“甲金篆隶楷行草”七体,这样的理念,同样需要教师在培训中予以纠正,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将书法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加以提倡,无论是对学生人格的养成还是未来生活的丰富,都是有益的,在提出“双减”,书法艺术或会兴盛的今天,师资主管部门还是要加大力度完善课外教师的管理体制,让孩子喝上第一口放心奶而不是毒奶。(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2020dsgzs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