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提琴奏出致富“交响曲”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赏不够老区新面貌,听不完确山好声音。
7月8日,在确山县竹沟镇小王庄村一间制琴作坊内,几名制琴师促膝而坐,手中刻刀不停舞动,粗糙的木块被细致地雕琢成一个个精美的配件。
从认真的表情中,记者看到了他们对琴的热爱。
只见其中一名制琴师用耳朵抵住刚刚打磨好的琴板,轻敲几下,听到木材发出嗡嗡的响声后,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咱确山的提琴很出名,工艺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订单不断增加,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竹沟镇小王庄村村民邓艳说,成为一名制琴师,让她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确山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农业大县。曾经,这里的老百姓没有几个人认识乐器的,更别说是“乐器皇后”小提琴。可谁能想到,老区人民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竟让制作小提琴这个“洋产业”落户于此,将提琴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奏响了增收致富的“交响曲”。
“制作提琴是体力加脑力的细致活,手工制作的小提琴有许多繁复的工序。以前,我每个月大概只做出两三把琴,挣不到钱。”邓艳说,后来村里的几个技术能手让大家分段学习,每人干一道工序,技术熟练后,现在平均下来每人每月可以做十把琴,能赚5000至6000元,大家特别满意。
革命老区的普通农民是如何学会提琴制作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的?竹沟镇小王庄村村民王金堂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一批确山老乡走出家门,进入北京提琴企业打工,接触到提琴制作领域。亲戚带亲戚、老乡领老乡,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工厂……因制琴手艺过硬,北京乐器制造行送给大家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确山师傅。”
直到2015年,我省各地出现“返乡创业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3年不收税、免收3年标准化厂房房租、子女直接进县城学校就读……几名制琴师傅决定返乡创业。
王金堂说:“选择回乡时,我也十分纠结,但犹豫过后还是决定回来干。谁能想到,家乡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一个个落地,返乡企业规模和利润呈几何数字增长。随着近年来‘确山提琴’声名远扬,提琴产业越做越大,不仅让村民富了‘腰包’,也让越来越多眼界开阔的‘能人’回到村里。”
目前,确山全县制琴及配套企业发展到144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年产提琴约40万把,涵盖30多个系列、400余种型号,占全国提琴总产量的30%左右,年产值约6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
“一把小提琴,走上小康路。”王金堂笑着告诉记者:“我们的琴深受外国客商的青睐,有9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在政府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小提琴国际电商运营中心,建立了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全球提琴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订单,生意越来越红火。”
同时,为了提琴产业更长远的发展,确山县成立手工提琴制作协会,针对存在的制琴人才问题,制定5年计划,加强函授、培训,扩充业务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目前,竹沟镇的中小学陆续开办了提琴课程,请专业教师给孩子们排练,培养出懂琴的“琴二代”,让提琴走高端之路,实现提琴产业的换代升级,赋予这座小城更鲜活的未来。
确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确山县将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知名度。同时,在竹沟镇建设面积153亩的集生产、展销、演艺、研学、文旅于一体的提琴文化产业园,现已有40余家提琴企业达成意向入驻。我们努力把确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高档提琴生产基地,把“确山提琴”这张城市新名片打造得更加亮丽,让确山好声音“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