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Miss刘教育课堂(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暑假即将来临,孩子们也即将被各种课外培训安排的“满满当当”。显然,现如今“内卷式补课”已经成为家长逼孩子“弯道超车”的救命稻草。
随着家长教育痛点的无限放大,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培训班,成了一门考究家长“能力”的难题。
盲目报班不可取,家长们该“警醒”了
7月7日,滁州一小男孩抱怨妈妈给自己“报”太多暑假班,剥夺了自己的玩耍时间的视频上了热搜。
最后在妈妈一番教育下“义愤填膺”的泪流满面,孩子“无奈又不敢言”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可孩子的这种抱怨有时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2020年全国消费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有关于教育培训服务的相关投诉共计五万多件并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调查发现几乎源于家长从众、焦虑心理等问题而盲目报班,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况、更不明确学习目的情况下,报班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校外培训“五大坑”,既害娃又赔钱,要警惕起来
陷阱一:合同纠纷
四川省南充市吴先生给孩子报了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培训班,并签订了培训合同。
还未到期吴先生有权利要求该培训机构按照约定条款退回自己现金6300元,但遭到了拒绝。
此类培训机构未按约定履行退费义务的合同纠纷案例在同类相似案例中占比很大,其实也就是消费者虽然可以达到退费目的,但是这过程中的维权费用却让消费者得不偿失,通常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放弃。
这样的情况也让培训机构更有底气拒绝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请求。
陷阱二:收费靠忽悠
教育培训机构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忽悠收费,对于大多数报班常客来说不足为奇,但是首次报班的消费者来说就是“云里雾里”了。
教育部门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取培训费用不得超过三个月。但现在机构用“课时”结算来规避这一规定,甚至推出课程打包套餐,消费者勿要稀里糊涂进了陷阱。
陷阱三:价格欺诈
很多教育机构会举行一些活动,声称通过促销活动可以低价抢得高价听课套餐。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大的福利,就在大家还在窃喜得了便宜时,往往就已然“入坑”了。
用“打折优惠”引用户上钩,是违规教育机构经常用的手段。
陷阱四:缺乏资质虚假宣传
众所周知,开办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具备营业许可证,并且该教育机构下的教师同时要有教师资格证。
很多培训班在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情况下,以“三无”的师资团队进行课外教学活动,不少家长都会被其名家名师的宣传所“蒙蔽”。
陷阱五:焦虑营销
培训机构抓住孩子们的升学考学问题,对奥数班等培训班进行大肆宣传。他们在网络媒体以及线下实体店双管齐下,让大部分家长产生焦虑,达到焦虑营销获取利益。
可以说这种方式很有效,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孩子更优秀的心理也让焦虑营销更具有成功的把握。
行动起来,不做“坑娃”父母,还孩子一片“净土”
校外培训市场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长期规范的过程,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质量、让培训机构降温,给孩子争取一个更优质的课外学习天地。
如果您选择参加课外培训班,要结合自身学习特质,针对性报培训班,不盲目、不焦虑、不攀比。
认真谨慎去选择最合适的培训机构,不要最后报班无效果,既赔了钱又“害”了娃。
家长也应考虑减少孩子培训班时间,均衡学习与玩耍时间,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如果不幸“入坑”,可以到当地教育部门宗教科举报,或拨打12315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的暑假班给孩子准备好了吗?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吧。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