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批量复活”,谁在背后鼓噪
奥赛成绩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参考。近年来,在多重禁令之下,小升初走向免试就近入学和全面摇号的阳光招生时代,也给“奥数热”降了温。
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短暂沉寂之后,改头换面的奥赛在有的地方卷土重来。一时之间,“奥赛可能影响小升初”的论调在部分机构中传开,引起家长蜂拥为孩子报名。不少人质疑:这难道代表刚施行1年的小升初全面摇号政策有所松动?竞赛优胜者真的有特殊渠道进入优质中学吗?
假期哭泣的孩子
1
密集“测评”,实与奥赛无异
“海峡杯、海都杯都开始报名了,同学们尽量多参赛,才有机会在德旺杯和延安杯中胜出,跨进知名初中的门槛”“华数之星初赛成绩已出,入围的同学可关注我们新开的特训班”……
近期,类似的“劝赛”“接龙”消息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群里刷屏。有培训机构整理出一张赛事时间表,曾被喊停的各类杯赛“批量复活”。这些赛事多数被冠以“测评”之名,如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思维能力测评、IMC国际数学交流活动测评,此外还有“华数之星”青少年数学大会、海峡两岸青少年(数学)思维能力文化交流活动等。实际上,这些测评、活动与奥数竞赛无异。
点开某些赛事的报名链接之后,半月谈记者发现,除了交普遍为150元的报名费之外,还有附带的集训课程推介,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多人团购还可享受优惠。
当问到为何在小升初全面摇号后还要参加奥赛时,机构里的老师表示,杯赛复苏说明政策在变,说不准小升初后续还会有怎样的变动。在这些营销话术下,报名参赛的家长不在少数,一场奥赛分年级建立数个家长交流群,每个群动辄三四百人。
家有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林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孩子周末不是在上奥数培训班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经过初赛后进行复赛,就被接二连三的赛事信息裹挟其中了。”从去年底开始,为升学做准备,她已给孩子报名了近10场竞赛,几乎每周末考一场。
“看到其他孩子纷纷报名参加,我们也生怕错失机会。”这是多数家长的心声。他们同时也担忧孩子的身心健康:升学的压力似乎并未减,孩子在课业之余还需应付高强度的题海战术。
2
重点中学成“操盘手”?
自2014年起,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将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参考。为何屡次明令禁止,奥赛与升学之间仍存想象空间?半月谈记者发现,奥赛的主办单位除培训机构之外,还有不少中学的身影。一些数一数二的优质公办、民办中学成为杯赛的主办方或基地校。
在福建福州,“延安杯”是名气较大的杯赛之一,由排名第一的公办初中福州延安中学教育集团主办,已经延续了5届。坊间传闻,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有望进入延安中学。2020年小升初全面摇号的风口下,“延安杯”被临时取消,而今年又得以复办。
此外,刚创立3年的民办校福州现代中学,连续两年质检成绩夺得全市第一,这匹“黑马”进入不少家长的备选名单。从2019年起,现代中学成为“中科杯”的办赛基地,向全市四年级及以上的小学生开放报名,通过初赛、复赛筛选学子进入冬令营训练。
近几年,福州不少初中学校开展短期的冬令营活动。“吸引好生源”几乎是所有办赛学校的初衷。
这些办赛学校领导告诉半月谈记者,竞赛复办均经过教育部门批准,为社会选拔和培养具有奥数天赋的苗子。招生负责人表示,虽然是百分百摇号,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便不敢保证录取概率多少,学校还是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学生来报名。
学校暧昧不清的办赛风气被机构加以利用解释,给众多学生家长提供联想和期待。不少家长宁可信其有,感觉让娃多几张奖状和证书总不是坏事。同时,他们也感到迷茫:“虽然已经施行阳光招生政策,但学校办赛是否意味着升学还有其他渠道?”
3
传递明晰信息,避免人心浮动
针对奥赛复苏的原因,半月谈记者采访了福州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坚决否定了“批准复办”一说,并反复强调,奥赛成绩不可能与小升初挂钩,将一贯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全面摇号政策。
当前,优质生源选拔成为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在正规“掐尖”大门关闭后,奥赛被学校视为选才的可能性通道。同时,学校办赛的现象也被培训机构当作商机大肆炒作。
受访资深教育人士均表示,将竞赛与升学挂钩是一种“唯升学论”的错误办学导向。教育部门不能违规批准组织名单之外的竞赛活动,更不能纵容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利用家长对招生政策了解的不充分,误导教育选择。
“奥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是有益的,但与升学挂钩则可能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忠认为,教育部门应将更为权威明晰的招生政策信息传达给社会,避免人心浮动、无所适从。同时,坚决制止不合规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这些年,一些热词,像“鸡娃”“内卷化”“内部踩踏”等,都反映了当前中国家长严重的教育焦虑,这不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社会问题的传导。******忠说,家长应克制功利性冲动,避免将自身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多从教育规律出发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5期
半月谈记者:邓倩倩 李慧颖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