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最糟糕的情况可能真的已经过去了。
连续几周,商场的人流量都在增加,返乡的高峰期并没有带来更多关于疫情的恐慌,相反,大家希冀中的经济复苏正在慢慢到来。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钱包鼓起来了,底气自然就有了。
因此,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大家正在恢复对市场的信心。而执政部门一系列举措也旨在释放种种提振经济的信号,于是,原本摩拳擦掌的人,似乎打算正式进场了。
而这一切的节点,应该就是春节以后。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节点,教培机构实际上从“放开”后的这个寒假,就已经显示出了某种复苏的活力,就连已经退场的从业者,也有了重新入场的打算与动作。
那么,让我们试着讨论一下,在接下来的2023年,教培机构该怎样绝处逢生,或者说重新站到风口之上呢?
01 关于规范与不规范的选择
什么样的教培机构才能算得上是“规范”的教培机构呢?
按照当前主管部门的要求,就是拥有办学许可证、并且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缴纳了办学保证金,与此同时,学员缴费一律交到专用账户的机构。
这样的机构在全国有多少呢?
估计连10%都不到。
为什么?
只有真正从事过教培行业的人才知道,倘若真的这样运营,那教培机构的利润只会更加低,并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加大。
至于其核心原因,本文暂不赘述,因为这涉及到一定的专业财务及管理分析,以后会慢慢给大家讲清楚。今天我们主要想要跟大家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从2018年开始,市场上很多教培机构在当时的政策、环境要求引导下,办理了相关证件及手续,但在随后的经营活动及实际运作中,仍然没能逃脱被整改、关门跑路、经营不善的结局,其中不乏知名的教培机构,譬如精锐教育、爱贝斯英语以及近期频繁爆雷的早教机构。
但与那些没有正规手续的培训机构相比,这些机构的前期办学成本、后期经营成本以及被迫关门后的善后成本更高,且手续繁琐。
更遑论在此期间大量的各种检查、接待、配合宣传、迎检、会议、安全等隐形成本了,与其说市场化的教培机构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品质上,倒不如说大部分正规机构重心其实也并不在教学上。
这就好比公立学校的班主任,其花在教学、上课上的时间比起学校的其他杂务、汇报、家校沟通、各种表格,反而要少很多。
所以,对于大多数想要继续从事教培行业的个人而言,正不正规也许是门槛之一,但绝对不是能否持续经营的必然条件。
02 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还重要吗?
很多创业者,尤其是教培行业的小白,喜欢套用商学院或者相关课程的理论,去研究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空间、经营模式,以此来作为自身经营的指导及具体方式。
可实际上呢?
教培行业,无论是偏学科类型的还是素质类型的,按照现如今国家的治理逻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再偏资本化了。失去资本的商业就不应称其为商业,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本生意。
那么,对于这样的“小本生意”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成交!
我们所说的“成交”并不单单指的是你让学生家长花钱报名,然后学完一期就走。
而是在整个过程的经营逻辑设置上,尽可能多的延长消费者的使用、学习周期,只有这样,教培这个特殊的行业的价值才能够慢慢体现出来,与此同时,经营的真实成本也才能够被准确测算。
否则,对于大多数教培机构、教培人而言,就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远远比不上打工、上班实惠、有性价比。
更何况,在众多行业中,教培机构可能是为数不多进入容易退出难的行业。
因此,作为打算进入教培行业的人来说,你至少应该思考清楚以下几个点:
你有专业特长吗?
你有相对长(半年以上)的资金储备吗?
你有优质的课程体系吗?
你有丰富的市场资源(譬如学校生源信息)吗?
······
如果这些因素你尚未思考清楚或者说都不具备,那么建议谨慎进入。
在此基础上,倘若你还在讨论诸如“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一类的话题,无异于纸上谈兵、盲人摸象。
03 这个行业更适合单兵作战还是系统化运作
很难定义怎样的教培机构更会拥有持续经营的生命力,但至少目前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教培机构大都不是集团化运营的,而是工作室性质的。
集团化运营的机构在“双减”、疫情期间几乎全军覆没了,现在剩下的,规模也已经缩减了很多。
但是,这个行业更加特殊一点的情况在于,曾经在最初萌芽阶段,就是单兵作战的状态居多。后来,由于品质的原因、市场需求的原因、做大做强的冲动原因等一系列原因,才慢慢孕育出了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级机构,这其中诸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出身于英语教师、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出身于英语教师、学而思的创始人张邦鑫出身于数学教师······几乎都是这样,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系统健全,由一家店到数十上百校区,由散兵游勇到正规化、集团化。
这是中国教培史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也是惯常的商业发展逻辑,倘若非要有例外,那就是在狂飙突进的2020—2021年之间,以学霸君、猿辅导、作业帮等为代表的横空出世,它们由于有资本的加持,才会一跃而升成为行业的标杆及明星。
但与此同时,这个突然发生的过程更像是昙花一现般成为了行业之痛、学生之痛、家长之痛,后来,无数关于教培行业的声讨及指责,也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在资本加持下这些行业巨头们对基本规则的无视与傲慢。
但通过“疫情”等后期一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我们再次看到这些连锁机构、集团化企业的脆弱,兵败如山倒,恰如“火烧连营”般无力。
因此,“后疫情”时代,“双减”还在继续,对于所有教培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我的建议是尽可能降低系统运作的可能。
如果你们不能一专多能,就永远不要去做系统化的设计;倘若你的项目只有靠系统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经营的正常化,那么建议你谨慎进入。
这个行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都属于教师个人式的、工作室式的“小而精”的经营方式,直到新一轮的市场需求爆发为止。
但这个周究竟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应该处于真正的“后疫情时代”了,整个社会的重心势必将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中来,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包括疫情、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争端等,都可能成为引发危机及“蝴蝶效应”的微妙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那些选择不多甚至别无选择的教培人而言,倘若你还是留在教培行业,那么不要想很早以前那样,对于表面的虚荣报以期待和幻想,不要觉得必须正规化才能够做大做强,因为在较长时间内,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都已经没有太多想象力了,更何况,曾经的行业阵痛与不规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一部分消费者,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以自身的专业特长,提供持续的、落地的、成本消耗较低的服务,才是生命力的源泉。
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让教培成为教育的衍生与扩展,或许,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也或许才能重新赢得尊重与信任。
这不仅仅只是教培行业的本质,更是绝大多数商业的本质。
【关于小编】
“精灵虎有话说”——80后,商业经管领域分析师,致力于商业运营及管理,多平台创作者,实操商业成熟案例十多起,有自己的实体商业愿望与实践机构,重视商业但不为商业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