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蓝田,有了一所专门培育“勺勺客”的学校
去年9月,在蓝田县峣山路上,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蓝田厨师学校建成,蓝田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公办的厨师学校。
中国很多手艺,都只是匠,不是师。“厨师”二字,足见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对烹饪守道人的冀望。
开办厨师学校,而非烹饪学校,蓝田绝可当此底气。被誉为“中国厨师之乡”,“陕菜之乡”的蓝田,多年来拥有一支闻名遐迩的“勺勺客”大军。“勺勺客”是关中方言里对厨师的叫法,他们靠一把炒勺走天下而得名。“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蓝田乡党”。蓝田“勺勺客”的分布广泛和影响,从这两句当地民谚中可见一斑。著名作家陈忠实曾寄语,“让蓝田勺勺搅香世界”。
陈忠实的这句话,被制作成蓝田厨师学校校园中一处醒目的地标,让众多入校之人看到后心神为之一振。
学校现有学生400名,教师33名,开设中餐烹饪和中西式面点两个专业。在一个个实训间中,我们目睹了刀下见菜的功夫,触摸到博大厚重的厨艺文化。
在中西式面点实训间,学生们练习蛋糕裱花,底座是模型,奶油则是真材实料。力量、角度,都要精细拿捏。巧手微动,各式图案便在手下蜿蜒开来。
中点部分更多表现手指上的技巧,特别是能把面食“做出花来”,花色饺子自然成为学生们厨艺本领的基础课。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了饺子宴的雏形,至今流行的西安仿唐饺子宴,也以一饺一格、百饺百味的特色,从炕头饭桌逆袭,登上大雅之堂。
鲫鱼嘴马蹄身,包子也不是简单的包子。褶子捏得密一些,包子的花纹才显得好看精致。国家大赛要求达到22条纹,学生们一般都包到30条纹以上。
铛铛、嚓嚓,在户外的炒锅实训台,师傅的口令声和铁锅翻沙声在细碎的阳光里齐整而有节奏地回响着。锅里盛着沙子,推、拉、扬、缩,炒沙、翻锅,同学们一言不发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沉沉地涌动着不破不立的气势。铁锅不新,甚至有些旧旧的,让人想到了千年传承、承古开新。
头发丝般的拉面、菊花豆腐、蓑衣黄瓜、渔网萝卜、西瓜灯笼····千招易学,一窍难得,对这些羽翼未丰的“勺勺客”来说,正在经历着对烹饪的热情演变为本领的过程,完成着从厨事、到厨德、再到厨师的蜕变。
“以前都知道‘勺勺客’,但是没有专门建过学校。”蓝田厨师学校隶属于蓝田县职业教育中心,职教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任宏涛介绍,学校在培养烹饪通用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开设语、数、外、思政、历史、体音美等课程,让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不掉队’。同时立足蓝田实际,开设蓝田地方小吃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去年开校前,本来准备只招收100多人,但报名热度很高,我们认真研究后扩招到现在的400人,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娃。学校已与西安及外省多家餐饮企业、酒店进行校企合作,好厨师不愁找不到‘好饭碗’。”
民以食为天,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蓝田县当地来说,“蓝田厨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创新创业,同时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今天,这一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弥足珍贵。
今年5月份,蓝田县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区域公共品牌“美域蓝田”,以及一众产业品牌logo,其中“蓝田厨师”醒目在列。同时,当地也正在打造名校、名师、名厨、名菜、名宴、名店、名优小吃街、名优农产品等“八名工程”,名校工程就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所厨师学校,投资3000万元的蓝田县厨师学校应运而生。
千年陕菜,根在蓝田。在蓝田县17万农村劳动力上,有6万人从事餐饮行业,创造劳务收入近40亿元。蓝田县委书记林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办好一所学校、擦亮一个劳务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从而把蓝田打造成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我们正在筹办蓝田家政技能服务培训学校,也是今年年内开学。我们准备了专业的家政服务培训,包括家庭烹饪、老人婴幼儿照护、健康护理,民宿运营等方面内容,经过短期和长期培训,使大家能够有一个稳定而可观的收入,我有这个信心。”
蓝田“勺勺客”以玉山为骨、鹿原作魂,骨子里流淌着灞河水,用一把勺勺走天下,赢得尊重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勺勺客’以铲勺技艺的最切实的劳动,且不论服务于社会的意义,且不说对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继承发展的作用,单是他们和其家人所获得的诚实劳动者的自尊和自信,就具有精神和心理上深层的意蕴了。这也许是最可珍贵珍重珍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