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星巴克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主题门店在北京正式开业,店内所有的装饰和产品都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蜡染合作社带头人杨而报浪和“千年传”蜡染扶贫车间的绣娘们手工制作,店内别具一格的民族风和星巴克企业文化碰撞出新的时尚火花让人眼前一亮。而这已不是黔东南非遗文化的首次出圈。
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工会联合各方力量,将非遗产业作为工会重点帮扶项目,以投入专项资金、开办非遗人才培训班、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场、技能比武、直播、电商培训等多种形式支持产业发展,助力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登上各种舞台,绽放独一无二的民族风采。
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老一辈的蜡染,图案多和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不容易获得当下追求时尚的青年人喜欢。我们创新地将传统的蜡染花纹结合现代流行审美,研发了一系列既时尚又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箱包、鞋帽、文创产品等,这些产品一推出市场就得到广大客户们的青睐,让我们更有信心将蜡染发展成为改变家乡贫穷命运的‘金钥匙’。”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义苹说。
2017年,丹寨万达小镇建成开业,旅游产业一路向好,依托卡拉村与万达小镇的距离优势,她们采用“村妇联+公司+合作社+农村贫困妇女”的模式,通过以村合作社为生产线,以商铺为主要对外展示、推广、体验和销售的场地,集中妇女到公司、合作社就业,或发放“锦绣包”的形式居家灵活就业,带领着乡亲们脱贫增收。如今,张义苹的“蓝锦染艺”工坊已成为集蜡染培训、制作加工、旅游参观一体化的现代基地,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非遗名片和展示窗口。2021年,经县、州、省各级工会的推荐张义苹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州优秀创业女性、黔东南工匠等荣誉。
2011年,北侗“盘轴滚边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开发价值与市场需求潜力增大。2016年,罗根仙成立了锦屏县九寨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她以民俗旅游开发为契机,建立了生产基地,把侗族刺绣结合银饰、皮具等进行产品研发,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生产出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又时尚的衣服、箱包、软装等深受市场青睐的产品,企业发展一路向好。如今,锦屏县平秋村的绣娘们实现了在家门口月入3000元到5000元的愿望。罗根仙也先后获得了“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锦屏县“2019年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黔东南州劳动模范”等荣誉。
校企合作助力非遗产业人才振兴
走进黔东南职校万达校区“国春银饰班”,几十名十五六岁的职校学生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银饰制作,图案描绘、煅烧、拉丝、银饰抛光,大家忙得不亦说乎。2020年“国春银饰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正式开班,开班以来众多业界企业争先恐后与这里的学生们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学生们不仅没有就业压力还成为了业界的“人才宠儿”。
“国春银饰班”自去年10月试运营以来,已直接带动113人就业,更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学生144人,传承带徒335人,辐射带动农户就业上千人。“国春银饰班”的“掌门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工匠王国春说:“看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非遗这个产业,我们实现非遗产业振兴、让银饰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如今,在省、州、县各级工会的帮助下,学校现拥有省级创新工作室、职工书屋、工匠场等阵地,设立了苗族银饰制作体验中心、银饰品锻造系列作坊、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工艺精品展览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非遗传承培训学校等,可年产手工锻制银饰银器50万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人才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阵地基础。
东西部协作让非遗搭上发展快车
贵州杉乡锦味旅游产品有限公司与定点帮扶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消费扶贫对接,通过“政采云”“农发易购”“直播”“832扶贫馆”“淘宝”等销售渠道,带动了山茶油、大米、蜂蜜、绿壳鸡蛋、茶叶、金丝皇菊、米粉、山核桃以及食用菌等40余种农特产品的销售,他们以锦屏侗族蜡染、民族图腾等为设计元素,设计出了“杉乡锦味”系列包装,成功让山货升级为包装精美、兼具食用与送礼需求的新产品。截至2020年底,穿着非遗外衣的山货在富阳地区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采购单位数量超385家,销售额超2000万元。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金钟安置点蜡染扶贫车间是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于2019年8月建成投产。以生产蜡染服装、家居用品、旅游商品等为主,产品销往国内旅游景区及部分海外市场。截至2020年,该车间总销售额达190余万元,全年生产蜡染制品2万余件,产值近220万元。带动近百名易地搬迁贫困户在车间就业,帮助新市民们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30000元不等,同时,每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该项目6%的效益分红。
工会赋能助力非遗产业振兴
黔东南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智介绍,黔东南的非遗产业已经焕发新生力,前景可期。黔东南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市级4013人。打造了雷山西江、肇兴侗寨、丹寨万达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建成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等一批综合性非遗展示博物馆(展示馆),建成各类非遗工作站、非遗传习中心(基地、所)358处。
强大的民族产业集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产业兴旺凝聚了更加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搭乘《贵州省黔东南州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政策东风,黔东南州各级工会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非遗特色小镇、各类非遗工作站、非遗传习中心(基地、所)、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举办、民族节庆品牌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工会组织动能,提高了民族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提升“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知名度,助力非遗产业振兴中展现了工会组织力量。(陈燕 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