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怎样,算不算标准意义上的“老师”?
在预付制的“行规”下,机构信誉如何担保,让家长吃定心丸?
对于这些公众普遍关切的“报班”问题,上海正在探索新的改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拥有200多家会员单位的上海市培训协会获悉,本市正在开发培训机构教学从业人员的行业证书,即“培训师”证书。目前,已完成通识教育知识考题库和考试平台建设工作,计划2023年上半年启动首批“培训师”考证与评定。
对于机构,还引入信用评价机制。《上海市培训行业信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和《上海市校外培训机构行业信用评价指标(试行)》均已完成编制,让培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更有谱。
【新设:科技辅导专委会】
落实“双减”要求,倡导“五育”并举。2022年,校外培训行业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对培训机构规范办学提出更高要求。从《上海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到《上海市非学历文化知识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教委会同市体育局、市科委等行业部门,不断完善本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框架,形成一套政策体系。
其中,市教委会同市体育局出台《上海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后,市培训协会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实施了第一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联评联审;市科委也牵头组织编制本市科技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其征求意见稿经过公告征询意见,正在最后修订过程中,即将正式发布。
还记得拍视频火出圈的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姥姥”吗?她来自市培训协会专委会成员智勇科创发起的“不刷题俱乐部”,70多岁仍坚持制作趣味科普短视频,不仅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也获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而市培训协会日前又新成立新的专委会——科技辅导专委会,首批共有从智勇科创到斯坦星球的17家科技类培训机构入会,其业务领域涉及计算机编程、机器人、创客等科技类培训,以及人工智能、元宇宙、5G 等新技术的科技教育研究。
【发证:“良币驱逐劣币”】
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老师的水平又如何考量?“行业证书”设门槛,提升从业者素养。
据悉,市培训协会计划建立“1+X”培训师评定标准,将“培训师”所需掌握的通识教育知识与各类培训机构教学从业人员已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相衔接,向培训行业教学从业人员发放全市统一的“培训师”证书。以此帮助从业人员掌握必需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行业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
监督管理方面,本市校外培训机构师德师风投诉平台持续运行。报读本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如有从业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可以在平台上登记投诉信息,明确投诉诉求。相关信息将上报主管部门,其情节严重的,经相关部门查实、审核后,纳入全国统一监管平台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管理。
有惩有奖,为不断提高培训行业自律意识和自律水平,市培训协会根据《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按信用评价指标,试行全市校外培训机构行业信用评价实施方案,探索实施一系列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治理效果。
【公益:跨界互助捐课兑课】
与不少行业受疫情冲击影响相似,培训行业非正常停业的情形较多,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为此,市培训协会通过“跨界公益互助平台”,向受到非正常停业机构影响的学员提供公益课程。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平台共有互助机构103家,公益课程2024门,累计为13912名学员提供了公益课程,公益课程价值2.4亿元。
这一平台上,比如“秦汉胡同”在沪的近50家校区,提供了鉴赏课、书法、国画、围棋、古筝等援助课程,课程总价值达亿元,累计服务了60余家教培机构所涉及的学员家庭。又如开设游泳、篮球、平衡车、体适能、室内滑雪等多个运动项目的“小小特工”,有沪上8家直营校区,截至今年4月15日已累计兑换924人次,总申请兑换课时达8692节。
近期,市培协对200位成功兑换公益课程的学员开展回访调研,大多数学员对公益互助平台表示认可,对公益课程兑换结果感到满意,并希望有更多机构加入“跨界公益互助平台”,为学员提供更广泛选择。
为激励所有在平台上捐赠课程的机构,市教委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处、市体育局产业规划处(法规处)、市科委科普工作处、市民政局社团登记处等相关负责人与市培协会长戴立益一起,日前授予年度换课总价值排名前10位的机构“公益之星”。同时,上海大力支持国资国企有序参与校外培训市场,其中锦江“健生成长汇”品牌已入驻多个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公益性课后服务,而奉贤“海之花”教育综合体今年也将投用。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题图说明:华东师范大学 内图来源:解放·上观视觉 朱瓅 摄
来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