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史话丨北方的红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上)
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为所欲为,国内封建势力腐朽昏暗,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苦难,过着水深火热般的生活。为探寻知识和文化救国之路,“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国家复兴和强国之路。1912 年,在蔡元培的倡议下,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为了使勤工俭学学生在赴法前学会一些粗浅的法语和简单的劳动技能,方便他们到法国后的工作和学习,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于 1917 年在国内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一年后,各式各样的留法预备学校在长辛店、河北蠡县(今高阳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这些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培养了近 1600 名青年学生,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后来远涉重洋赴法进行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陈毅、李富春等人,他们后来成为中共早期党员,并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起到领导作用。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正式名称叫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是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的一个分支机构,建校初衷是为了安置到京的湖南学子,解决他们生活、学习的困难。由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大力宣传留法勤工俭学的好消息,湖南来京同学有八十多人,当时的预备学校只有保定育德中学有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大教室,显然不能完全接纳湖南来京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蔡和森通过杨昌济与华法教育会进行交涉,希望开办其他预备学校来接收湖南来的青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才有了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为什么选择在长辛店建立预备班呢?
首先,长辛店铁路工厂提供了勤工的机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在长辛店开设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经过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人的协调,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争取到一个在长辛店铁路工厂半工半读的机会,学生们每月可以挣三元钱的伙食费,暂时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也是长辛店优于其他预备学校的最大特色。
其次,长辛店处在便利的地理位置上。由于铁路的开通,长辛店相较于其他预备班,与外省市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这也是它优于其他预备学校的地方。
最后,长辛店有现成的房屋作为教室。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使用的教室,是一座法式的二层红砖小楼,是京汉铁路局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私人住宅。留法俭学生、华法教育会干事彭济群口述回忆:“刘兰塑胡同的留法预备班开班后不久,我又去长辛店京汉铁路修械厂联系,打算在该厂中附设一个留法预备班。修械厂除了总务处,其他各处的负责人,正职都是法国人,中国人只能任副职。我先与机务处一位姓范的副处长联系,他对预备班学生到工厂实习不能作主,犹豫不决。又与处长马尔丹商量,他倒痛快地答应了。当时说定,学生宿舍由勤工俭学会租房解决,法文教员也由我们负责聘请,工厂给留法预备班提供教室,并为学生在工厂中学习技能提供方便。”初步商定后,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做通了厂方和郭长泰的工作,这座小楼改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室。
长辛店预备班于 1918 年秋天开班,学生大部分是从湖南来的,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也转来一部分,学生们被分成铸造、机械、钳工三个班。他们上午工作四小时,何长工在《勤工俭学生活回忆》中说 :“每天虽然只做工半天,也够紧张的。早晨,天上还闪着星星,我们就上工去了。到了车间,有人站在旋床面前,眼睛还睁不开呢”;下午学习法文和生产技能,“教员都是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工程师,他们多是留法或留比的学生,无论讲机械、几何、三角、代数……都用法文。他们都很热心,巴不得我们多学点东西出国去,所以,就像填鸭似的,拼命往里塞。讲的人冒汗,听的人也冒汗。哪能记得住?我搞了一个生字表,一百一百地记。一面做工,一面记生字,就像小学生识方块字那样,一面写中文,一面写法文 ;看中文,念法文,看法文,念中文。上厕所念,走路也念,有的人半夜起来念,还是记不住。幸好不久保定育德中学法文班的二十多个毕业生,也参加到这一班来了。他们有相当的法文基础,和我们混合编组,作我们的法文辅导员,这样学习进度才快了些。”对于从未接触过工艺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太辛苦太艰难了,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教授学生们技能的是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工程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特别是工艺技能的学习,有了实践环节相辅助,学生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习,为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作了很好的准备工作,对于他们将来赴法尽快适应工厂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
来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丰台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编辑:柯 澜
作者:张 耘
主播:闫 鹏
顾问: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