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很多人印象里,跳绳应该是一项普及程度非常高的运动项目,小时候都是爸爸妈妈教,小伙伴儿们一起玩儿,有人跳得多有人跳得少,但从来也没觉得有多难。
跳绳虽然简单,但是好处很多,可以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免疫力和肺活量等等。所以,跳绳被列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点项目,贯穿小学教育的全程,是每个年级的孩子必须要达标的考核内容。
问题来了:孩子考核要达标,培训班就应运而生了。说来也是稀罕,舞蹈、音乐、美术等等培训班都很常见,但专门教跳绳的培训班,还是第一次听说。更有媒体调查,跳绳已经成了超越语数英三大学科的入学“第一关”,而且市场上的这些专项提升跳绳技能的培训班还异常火爆。
一种靠自学、稍加锻炼就能掌握的运动,为何需要兴师动众、花钱抢名额去学?家长们的“跳绳焦虑”是不是真有必要呢?
跳绳成幼儿园、小学必考项 与评奖、升学挂钩
北京孙女士的孩子去年刚上小学,得知跳绳成绩跟期末总评挂钩,心里还是很着急。
孙女士表示:“我们家孩子现在跳绳跳的也不特好,一分钟跳几个,着急啊,跟成绩也挂钩,也挺重要的,这以后还得慢慢练习,离目标太远了,利用平时周末没事儿时就让他在家练,跳绳、跳绳,天天在家练跳绳……”
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的蒋老师告诉中国之声记者,跳绳是小学各个年级的必考项目,一到四年级跳绳的成绩占体育总成绩的20%,五六年级占10%。更为关键的是,其它体能测试项目满分为100分,而跳绳是120分,跳绳的成绩更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评奖评优和升学,因此很多学生家长都很重视。
蒋老师介绍:“体能测试成绩,它都是一百分满分,跳绳还加分,最高是120分,如果说你要想评好儿童或者三好学生,你必须得达到优秀,(总成绩)90分以上。如果你达到不了这个成绩,三科语数英全是100分,你体育不及格,或者体育是良好,那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没戏,你就没有这资格。”
全国其他地区对孩子跳绳成绩的要求也不低。四川省宜宾市大观镇中心小学的李老师说,当地教育局每年都会抽测学生的跳绳情况,因此,学校每年会集中时间对孩子进行跳绳训练。
李老师介绍:“从一年级就开始教他们怎么跳,一周四次,跳绳是最基本的,开学就要教,这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因为教育局每学期要抽测,必须要考过关,每个年级每年都会集中的单独抽时间专门练习这个。”
记者了解到,随着小学对跳绳成绩要求的逐步提高,一些幼儿园也加紧了跳绳的教学。北京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孩子的跳绳水平能够反映出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会影响到将来幼升小的面试成绩。
王校长表示:“幼升小的时候,现在不是免试教育吗,但是有个别学校面试的时候,人家会要求孩子必须都会跳绳的。所以幼儿园,从学前班就会教孩子跳绳,不会的话家长也帮着辅导,教会跳绳。”
“跳绳培训班”一节课200元,有必要吗?
跳绳的热度,甚至催生了市场上的“跳绳培训班”。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儿童体能”关键词,出现不少类似于“儿童跳绳极速达标”“少儿跳绳快速提升”等课程。中国之声记者随机咨询了一家培训机构,对方表示,由于现在跳绳成绩成为了小学的必考科目,很多家长都前来报名,价格为一节课200元左右。
培训机构介绍:“有小班课,以小班课为主,2到6个,平均下来是200左右一节课。现在小朋友跳绳跳不好的情况很普遍,一年级小朋友好多都来我们这强化培训,因为上学以后很快就有体育考核,跳绳、跑步、坐位体前屈是一年级的必考科目,有一个标准的。”
2018年的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显示,一年级“一分钟跳绳”项目规定男生在一分钟之内跳17个及格、109个满分,要求女生一分钟之内跳17个及格、117个满分。这个标准逐年递增,到小学六年级时,男生1分钟要达到157个才能满分,女生1分钟要166个。北京的蒋老师谈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会教授跳绳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跳绳对孩子们来说其实并不难,只要坚持练习,基本都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蒋老师表示:“老师每节课拿出时间要练这个,要考要监测,还有举办跳绳比赛,来促进提高他的这个成绩。个别太不好的,老师还单独指导,采取人盯人的方法。优秀应该能在百分之三四十,良好占大部分,但太低的没有,不及格的几乎就没有。”
同时,蒋老师认为,学校的教学可以起到让学生体质达标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体育测评达标而报班学习跳绳,“完全没有必要”。
“报班绝对没必要,孩子他基本的走路不出现什么问题,没必要去花那功夫去练它,学校老师足够了,你只要跟着老师走,一点问题都没有。”
“跳绳班”折射家长焦虑心态 应用理性与孩子共同成长
过去是奥数班,后来是编程班,现在跳绳班又来了。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家长的焦虑心态、攀比心态。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久而久之他们有可能成为焦虑影响下的孩子,或者成为受父母支配而丧失生活主动性的孩子。
一种靠自学、稍加锻炼就能掌握的运动,为何需要兴师动众、花钱抢名额去学?可能有的家长担心自己动作不规范,在家瞎教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习惯动作,以后纠正过来就很难。把孩子往专业老师那里一送,虽然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但这种消费解决一切的思路,有可能阻碍正常的亲子互动,失去了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回想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发达的网络,没有智能的手机,但是我们有妈妈亲手缝制的沙包,有爸爸带我们骑车放风筝。希望现在的家长朋友们,可以多花些时间,少花点儿金钱,不仅要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也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央广记者:任梦岩、孙永)
来源: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