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芳在制作精美的灯笼酥。
“这是吃的还是艺术品?”元宵大小的个头、形如灯笼的造型、“灯壁”上有细细密密的清晰纹理,一道由王彦芳制作的灯笼酥,近看让人眼前一亮,美得像一件艺术品。她的新一届学生不敢相信这是一道可以食用的点心。
在山西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国潮名点班,高级主讲老师王彦芳提起一只灯笼酥向学生们讲解:“这道点心,要将油酥面团包入水油面团中,经过反复擀、叠,切成片,然后冷冻成型……最难之处在于开酥,讲究面团厚薄均匀,层次清晰。用力稍微不匀就会前功尽弃,很考验动作的协调性和基本功。‘面’前一亮,需要脚踏实地地提升技术。我完成它花了3个小时,但是,能做到现在的样子,至少要花1年的时间练习。”学生们看着小巧玲珑的灯笼酥,若有所思。
把握好“度”
17岁那年,王彦芳与面点行业结缘。她师从中国注册面点大师、山西面食大师刘志娟,系统学习烹饪知识、山西面食制作工艺及面点理论知识。目前,她已获得“山西面点名师”称号,并已教授300余名学生,收徒5名。
“用自己一双手,把普普通通的面,变出各种花样,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身着厨师服、戴着厨师帽的王彦芳,擀面的动作,麻利、娴熟,把满腔的热爱与专注融入其中。
每一期中式面点班,学生们会从做刀削面、手擀面等简单的面食开始学起。“制作面条、调高汤、熬辣椒油、定碗造型,这些看似家常的手艺,要做好也需要多练习。”以熬辣椒油为例,王彦芳介绍:“要注意火候,油温太高和太低都不行,温度不够,炒出来的辣椒会偏辣;油温过高,容易炒焦。炒得恰到好处的辣椒,要把握好‘度’,分三次淋油完成。”
2月18日,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举行“春风送真情·援助暖民心”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人才预定会,作为中式面点班的班主任,王彦芳专门做了一道蜂巢酥参加展示。
状似蜂巢,味如蜂蜜,看上去酥脆的蜂巢酥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初学者很容易把这道点心炸“飞”?王彦芳再次解释了控制油温的重要性:“油温升至六七成的时候开始一个一个炸,炸好一个,要关火,待油温降至理想温度后继续炸下一个,如果对油温的把握不准,可以借助电子测温器。”
从一块面,到一道蜂巢酥、醒狮酥、天鹅酥……面点师是那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神奇来自千百次练习,从揉水皮开始,逐渐找到薄而不破的状态,到做好酥层,炸出美的造型,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王彦芳说。
不断精进
“跟着王老师学习后,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王高升蒸了20年馒头,之前不知道做小馒头也有大学问,“老师教了老面与现代发面相结合的技术,让蒸出来的馒头色泽明亮、口感蓬松、成功率更高。”
在中式面点班上,49岁的王高升学习劲头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王老师技术水平高。平常吃的刀削面,我原来削的是一片一片的,只能做给自己和家人吃,跟着王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已经能削出三棱形、柳叶状的刀削面。”王彦芳点点头,肯定着王高升的学习成效:“他的刀削面手艺已经达到‘上灶’水平了。”
山西面食是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面食手艺人,都有一颗不断精进的心。学生王高升如此,王彦芳更是如此。在中国第三届厨艺绝技比赛、第二届中国厨师烹饪技艺大比武“华山论剑”华北总决赛、山西省烹饪大师名师创意面点技能大赛、山西省第五届烹饪技能大赛、太原市第十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2021烹饪餐饮业技能竞赛等大赛中,王彦芳屡获佳绩。
踩着高跷、转着呼啦圈、剪着面……王彦芳多次带着“高跷花样呼啦圈剪刀面”的绝活,亮相央视及国内多地卫视的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展示山西面食技艺,传播山西面食文化。她还参与拍摄了山西面食宣传片,参加城市餐饮企业对接会,让更多人了解山西面食,进一步提升山西面食文化的影响力。
自2015年以来,王彦芳在学校中餐面点教学工作中独当一面。“看着一批批喜欢面点的年轻人走进学校,认真学习制作面点,学成后从事了中式面点的工作,我感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希望能继续提升面点技艺,在教学中潜心研发出更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培养更多优秀的面点人才,将山西面食文化发扬光大。
太原日报记者 弓凤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