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焦和平:扎根乡村存大爱 悬壶济世医者心
2019年11月初的一天早晨,山西临汾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内,骄阳给晾晒在院落中的玉米渡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虽然已经初冬,焦和平的诊所大院里却人头攒动,感觉不到冬天的寒冷,院落中的人们惬意地沐浴着这一缕温暖。
诊治室内,身着白大褂的焦和平左手一如既往熟练的从托盘内拿起几枚长短不一的银针,右手准确的从左手中抽出合适的一枚,轻巧地将寒光闪闪的银针捻入患者头部的穴位,整套动作轻松自如,宛如行云流水。
焦和平,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所长、主治医师。她扎根乡村,一心为民,从事乡村卫生事业41年,诊治病人100余万人,为患者减免、垫付治疗费用1000余万元。多年来,任市、区、镇党委代表,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她的先进事迹被全国妇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爱心人士”;40多次荣获县、市、区级“省级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十佳女标兵”、“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全国各地的患者赠送锦旗牌匾有1000多幅。
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扎根乡村,悬壶济世41年;她是一名极不普通的乡村医生,多年如一日,扶困济贫,播撒爱心。她扎根山区,用一支小小的银针,用传统的中医针灸医术,不仅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更为山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山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改变了偏僻山区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经历苦难立志学医
选择学医,继而走上从医的道路,源于焦和平的父亲,以及那段难以忘怀和痛心酸楚的过去。焦和平的父亲是一个气管炎患者,在那个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和经济收入十分拮据的年代,连窝窝头都填不饱肚子,更别提有钱进医院看病。
“家里当时只有3毛7分钱,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能力看病”,破旧的土炕上,焦和平和母亲着急上火,为了治病把能换成钱的都变卖了,眼前这个家已是一无所有、家徒四壁,只能眼睁睁地守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一天天憔悴,一天天衰弱。因为没钱治病,父亲的气管炎不能及时治疗,时间一长就转成了肺气肿,最后肺气肿又成了肺心病。
面对着忍受着极大痛苦的父亲,她多想帮助父亲摆脱痛苦,也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是一个医生,能治好父亲的病,那该多好啊”,只有15岁的焦和平感到生命在贫穷面前的无助,怀着极度的悲痛埋葬了父亲。父亲的去世,对整个家庭的打击很大,焦和平一下子成熟了很多。“我要学医,当一个医生”,成绩优异的她决心放弃上大学的打算,拜师学医。当初为了救重病的父亲的单纯梦想成为了她做医生的初始动力。于是,她选择了做一名医生,这也注定一生与病?痛作殊死的抗争。
“只有学医,才能救治像我父亲那样看不起病的乡亲”,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怀着致力改变乡村求医难的窘竟,毅然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不能让父亲的悲剧在父老乡亲的身上重演”。
当时正是赤脚医生时兴的时候,她第一批参加了当时临汾县成立的赤脚医生学习班。系统学习了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她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她奔波于山村的沟壑,不辞辛苦为乡亲百姓们看病。不久,一位军医随解放军巡回医疗队来到西河堤村,要招几名徒弟传授医疗技术。 焦和平幸运的遇到了这位名医,17岁的她系统的学习了内科、外科和针灸技术。为了能掌握到更精更多的医疗技术,她埋头苦学,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一门心思地学习。
为了能扎准穴位,掌握扎针技术,体会效果,她悄悄在自己身上试针。全身能扎的穴位,不知扎了多少遍,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母亲发现后,心疼的直掉眼泪。一次,她在自己脸上打穴位,一什下去,半边脸都肿了起来,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好强不服输的她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硬是咬着牙忍着痛挺了过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己的努力钻研下,她终于成为了一名能独立行医的乡村女医生。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凭着一手精湛的针灸技术,她在邻近乡村小有名气,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治好不少疑难病症。
那年她23岁,为了能掌握更系统的医学知识,她来到原临汾地区卫校深造。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又掌握了内科配合针灸医疗技术。城里的多家医院都向她发出邀请,但是她都一一拒绝。她又想起父亲遭受的痛苦以及临终前渴盼和无助眼神,乡亲们更需要医生,乡亲们更需要我,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怀着对父老乡亲们牵挂,怀着要改变贫困山区的就医环境,她又重新回到虽然贫穷但是却令她魂牵梦绕的乡村。
从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三九,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她的时候,她都送医送药到家。田埂地头,荒山野邻,都有她忙碌奔波、疾步而行的身影……她为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1年。
二、妙手仁心 备受赞誉
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宅院,但是四周墙壁上挂着琳琅满目的锦旗和牌匾。 “现代华佗”、“中华神针”“医高厚德、神医神针”等字样的牌匾让人目不暇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本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人们对焦和平深情难忘,缘于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我并不在乎锦旗的多少,我所在乎的是,每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患者康复后露出灿烂的笑容”。
40余年来,经焦和平诊治过的病人达100余万人,以平民化的收费,亲人般的对待,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她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精神。
慕名而来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这个小小的山村里,顿时热闹起来。焦和平的家门口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轿车,还有三轮车和人力车,挂有“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牌子的大院里,更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来这里就诊的患者,大都是去了很多地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病痛的折磨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们所知道的医院几乎都看遍了,所有最难下咽的药也都吃过了,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仍然没有看好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通过治愈后的病友介绍而慕名来到医院,从此告别了顽症、迎来了新生。
尧都区枕头乡的刘爱玲,孩子因为贪玩从自行车上摔下头部着地,导致压迫神经,无法正常行走。她带着孩子到大医院,都只能依靠输营养液来维持。花费多达一万多元,但是还是没有明显好转。她靠在幼儿园当生活老师维持生计,奔波大医院已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在举步维艰、进步两难的时候,找到焦和平大夫,在诊所打扫卫生,干杂活来冲抵诊费。在焦大夫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一个月的治疗花费几百元钱,孩子便恢复正常,她高兴地逢人便夸焦大夫好,“焦大夫是个好人”。
上门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她的医术是远近闻名的,不仅有当地的患者,一些来自外省市的患者千里迢迢前来就医。然而,焦和平依然是那么朴素,她用纯真的感情对待每一个患者。她对前来就医扎针的人,从来不问出身和职务,对每一个前来就医的人都一视同仁,所有的患者都必须按顺序排号就诊。焦和平每天要从早上六七点开始接诊,一直忙到深夜甚至到次日凌晨,一天中要接诊100多个病人,每个病人须扎二十来针,找穴、拿针、扎针、捻针,一系列的动作格外利索,每天要扎两千多支针,有时候一忙就是一天,甚至连顿热饭都吃不上一顿……
“认真为患者扎好针才是最重要的,我的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的生活”40多年来,焦和平就这样心系患者,治病救人。对于国家规定的急诊费,注射费,监护费等费用,她从来没有收取过,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家庭,她总是先看病,再收费,还经常垫付自己的钱为困难户买药。
三、 扎根乡村无怨无悔
在乡亲们的眼里,焦和平永远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乡亲们很少管她叫大夫,总叫她“平子”、“平姐”,更融入了一份特殊的亲情,与她的心贴得很近。
近年来,她精湛的医术、低廉的费用、神奇的疗效,使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诊所也由当初的几孔窑洞扩建为拥有40张病床、初具规模的乡村诊所,一年到头,难得有清闲的时间。无论名气再大,焦和平为民除病、纯朴善良的本色没有变。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却有古朴的民风,没有多少高楼大厦,却不乏城市的文明。
“这女子可是好着呢”村里人谈及焦和平大夫,都感慨地说道。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不能让父亲的悲剧在父老乡亲的身上重演”,她都是平价收费,对于家庭贫困的乡亲,她都会免费为乡亲们治病抓药。随着焦和平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天前来治病的患者都络绎不绝,为了不给焦和平增添更多的麻烦,乡亲们都选择在晚上到她家瞧病、扎针和抓药。
付出总有回报。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她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被当地群众称为“农民的好女儿、健康的守护神”,西河堤卫生所被评为“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她的先进事迹被全国妇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爱心人士”;40多次荣获县、市、区级“省级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十佳女标兵”、“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个人多次被表彰为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医务工作者。
从事乡村卫生事业41年,焦和平为患者减免、垫付治疗费用多达1000余万元。“只要乡亲们的病能治好,摆脱病痛的折磨,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村里苦是苦点,但是看到一张张很热情的笑脸,苦和累早就抛在脑后了,乡亲们的健康是我最大的追求。”焦和平是这样说时只是微微一笑。她还将用自己点点滴滴的真情去滋润患者的心田,把丝丝缕缕的爱心献给那没有耀眼光环的乡村医疗事业,因为奉献是她无悔的选择。(文图/ 李虎平 畅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