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各大艺术类院校的校招也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艺考作为艺术类人才的重要选拔措施。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古人有没有类似的艺术类院校呢?古代的艺人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关于古代艺人,许多人了解最早的应该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古人一直很重视艺术,自商朝便设立专门的乐官制度。主要负责掌管乐舞、戏剧。古代的乐官所承担的功能主要有仪式功能、娱乐功能、正乐功能、传播功能、文化保存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军事功能、文学创作功能。其中后四项功能在秦汉以后便逐渐萎缩、消亡。
先秦古人一直将礼乐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乐经》也一直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奉为“六经”之一。音乐歌舞有时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更是政治宗法的一种体现。《论语·八佾》篇记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为正卿,享八佾之舞就能让我们孔夫子如此愤慨,可见那是的歌舞更为重要的是承担着宗法政治的功能。
《论语·述而》篇载:
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
音乐的魅力大至于斯。
秦汉以后,成立了专门机构,名曰乐府。乐府的长官称乐府令,副职为乐府丞。另外,太常属下亦设太乐令这一官职,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改编与创作音乐以及表演。汉乐府流传至今依然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更是其中佼佼。《孔雀东南飞》更是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朝,音乐文化发展空前繁荣,音乐机构众多,有太常寺、下设太乐署和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另外,在宫中设教坊,以宦官为教坊使,掌管宫中俳优杂技的表演。但宫廷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机构却无法明确区分。
《旧唐书·音乐志》载:
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太常每凌晨,鼓笛乱发于太乐署。别教院廪食常千人,宫中居宜春院。
《新唐书·礼乐志》载: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可知唐朝歌舞艺术空前繁荣,上下风气皆然。玄宗亲作《霓裳羽衣曲》,市井更是争相效仿。可是歌舞升平却并未持续太久,安史之乱的爆发将这一切和平繁荣的景象彻底打破,宫廷中的艺人也都四散而逃,亡命天涯。杜工部也因此写下了那首经典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宋、明、清朝,官方基本延续了唐朝的机构制度,也是自宋开始,民间的歌舞艺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宋朝文人更是以填词作曲为乐。市井歌女更是能以歌柳三变词为荣。
元朝民间戏曲壮大,关汉卿,马致远等著名戏剧家、剧作家将民间戏曲推向了一个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时,戏曲艺术继续蓬勃发展,形成了地域特色浓厚的地方曲种,如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等等。清朝中期,徽班进京,融合多个曲种特点,创立京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繁荣。
无论子闻韶,亦或市井戏曲,艺术永远是人们最基本的文化精神需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高雅与否,通俗与否。皆是人民不同需求而已。纵观艺术发展,从庙堂到市井,归于生活才是艺术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