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围棋"培训"
第一级:全科培训
在大城市有很多开在小区门口的"XX教育",他们属于全科培训,无所不教,自然也包括围棋。大多是一位兼职的老师开设启蒙与级位班,一处不会有太多学员,但总数也不容忽视。
还有一种是书院与国学馆类的,围棋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不容错过。这类往往装修的更好,很多开在商业mall内,收费比一般棋院要高,主打"素质培养",并不以在意成绩。
家门口的培训
家门口的培训
离市区20KM外的郊区,笔者小区旁也有几家类似于这样带围棋培训的机构
第二级:普及型棋院
他们是专门的棋类培训机构,现在大部分也以级位为主,毕竟这才是流量最大的,且越是大型连锁机构越如此。
也有部分棋院开设了段位甚至高段班,但到了相对的高水平后往往留不住人。不过要说现在最赚钱的围棋机构,就在这一类里。
普及型棋院是棋类培训机构里的绝大多数。资深棋迷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情况,自成一个圈子,与围棋圈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内部甚至隐隐存在一种"鄙视链",有的大型机构会找级位水平的老师带启蒙班(目标薪资肯定比业5老师要低),中小机构觉得这属于胡搞,大型机构却觉得你们平均成绩也就这样,还招不到人。从成绩来讲这级的主要目标是各地的升级升段赛。
普及机构运转的好坏主要看招生的能力与资源,对于负责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关键词是"引流""转化率"等。资本是"市场"的推动者,普及推开了对整个围棋界确实是良性的,但长期发展如何平衡?是完全交给"市场",还是需要更深程度的管理,需要继续探索。
第三级:竞技型棋院(区域引力中心)
区域性的高段"引力中心",他们往往集中了地区高水平的小棋手,不少是到了5段还继续深造甚至冲名次的小棋手。
名次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所以一座城市能成为"引力中心"的机构寥寥无几,到了这一级就向"竞技围棋"靠拢了。不是说这样的机构就只有竞技班,而是他们的重心会放在出成绩的班上,启蒙低级这种"流量"往往却照顾不到了。在一些中小城市,第二第三级的机构可能合二为一,通常到了省会级城市,"高段引力中心"与"启蒙流量中心"是分开的。
近来越来越多的地区成立了省市围棋少年(集训)队,特点是棋协组织、师资较强、需选拔、收费低甚至无收费有补贴、很容易就会成为当地的高段引力中心。他们有些是一周安排一两次集训,部分甚至是半日制学棋了。从棋童角度有这个平台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市场"来说又是一次降维打击,具体的发展还要待时间评估。只是想想有些感慨,笔者小时候学棋,那时候的高水平运动员可能都是从体工队或者政府组织的"集训队"中一层层遴选上去,几十年过去了,好像一个轮回。
第四级:道场(冲段少年与在训职业引力中心)
到这个层级就是专业级的"培训"。目前全国有一定规模的冲段少年聚集地其实只剩"杭棋(杭州棋院)"跟"葛道(葛玉宏围棋道场)"两家。之前的聂道,马道,丁道,都已经(暂时?)放弃冲段层面的经营了。
多年前在北京道场尚多的时候,就有论文研究过北京道场的经营状态,认为光靠冲段级的市场太单一了,建议多向普及方面拓展。后来由于杭棋的崛起,一下把道场级市场挤压的够呛,毕竟中国道场从成立之初就属于商业化模式。实话说围棋绝不是个"赚钱"的项目,很多是靠"情怀",但也不能让人一直赔本,杭棋的崛起加速了行业的转型。上一级各地的集训队其实也有些模仿杭棋,规模上还是差得多,主要面向当地。
第五级:国家集训队(国手聚集地)
肯定不能算培训了,但我还是列了出来作为顶端。
围棋培训金字塔
实际比例肯定比这个金字塔夸张的多啦
从开始启蒙的棋童,到最后棋迷所熟知的国手,未来更多是这么一级级走过来的,每一级也都是棋届的一份子,环环相扣。但以上只是"培训"的一种引力模式,实际上围棋竞技的"引力"在下降。
普及与竞技,绕不开的话题
以上海为例,当地普及做的很好,第二级市场非常发达,段级位赛报名堪比拍车牌。第三级也很厉害,有两家(清一+体俱)成立了半日制的少年集训队,在低龄培养上看无疑是全国领先的。
2017-19百灵杯前20(最小组)
2017-19年百灵杯低龄组前20名,60人中上海独占11人、江苏浙江福建各占6人、包邮区也是全国围棋普及开展最好的地区。后面备注是目前或之前的培训地,仅供参考。
上图是2017-2019,三年间百灵杯年龄最小组各组前20名的名单。百灵杯是公认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少儿赛事,最小组参赛年龄为自然年7岁,比如2019年的话是2012年(含)以后出生的,从整体数量看上海明显领先。这说明上海普及的很好,毕竟7岁组的话4岁学棋跟6岁学棋差太多了,且对低龄培养拥有足够的资源。(当地有些幼儿园阶段就进行半日制学棋的),但如果看这三年的定段人员,上海就没什么优势了。
2017-19定段名单
2017-19年定段名单,江苏13、河南8、山东6、上海4、山西4、黑龙江4、辽宁4、浙江3、北京3、安徽3、新疆3、天津3、四川3、广东3、江西2、湖南2、湖北2、河北2、福建2、重庆1、甘肃1。
为什么江苏定段人数如此一骑绝尘?一是普及率足够高,二我觉得后期能坚持冲段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高考的难度。
从第三级迈向第四级是个艰难的选择,就算是入选了杭棋的小棋手可以减免大部分学费,但家长陪读(大部分低龄冲段少年至少一位家长跟着陪读)的误工费、租房费、还有单独请职业老师的小课费对于普通家庭仍然是一比不菲的开销。像上海现在还面临学籍挂靠政策吃紧的问题,我预计近些年愿意去道场冲段的会越来越少,定段比例仍然不会高。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各地的师资也在提升,特别在大城市师资完全够,何况还有AI,为什么冲段少年还要集中在道场呢?这其实跟之前几级的引力一样,到了相应层级,主要是氛围与对手。一个兴趣学的小孩,也没必要去集训队或道场。想去冲段的棋童,如果不去道场,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水平的对手。如果都找成人来陪练,这个水平的老师没那么闲,也并不贴近比赛氛围。包括跟AI对局也一样,跟AI下与面对面与人交手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现在听说也有冲段少年在当地主要靠网练+AI复盘,但我认为效果还是无法比拟线下。杭棋跟葛道都并不只有冲段少年,还聚拢了一批在训的年轻职业棋手,经常一起编组训练。
这不是主要矛盾,十多年前冲段市场最火爆的时候,花费也并不低(按收入比例),为什么现在总体更趋于理性?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顶尖包括一线棋手的收入相比全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增速明显偏低(从2004-19年全国人均GNI/GDP增长均为6.8倍左右),冲段的"性价比"降低了。
这也是个老话题,成为职业棋手并不是万事大吉,想在职业棋坛有所作为"出名需趁早"是必须的,原来有统计90后的世界冠军基本在13岁以前定段,那会儿定段有低龄保护,这个政策在2012-16五年间取消了,这几年的定段政策也比较稳定(男子每年20人、25岁以下无差别录取),我们来看看情况。
2012-16定段名单
2012-16定段棋手、年龄后面小数点是月份(比如11.9就是11岁零9个月),按2020年8月等级分排序
这里有不少名字已为爱好者们所熟知,可以看到名列前茅的基本还是要在14岁前完成定段。这代表可能低龄就要进行冲段级的训练。
巧合的是,一百人中目前下围甲跟已是不活跃棋手的数量均为23人。
各年龄阶段名次参考水准
全国级代表在全国比赛有竞争前几名的实力、省市就以此类推。对于兴趣学棋从没集训过的棋童来讲,能到6-7D的水平已经挺难得了,本表仅供参考。
其实对于很多低龄时地方的优秀棋童来说,并不缺乏冲段的天赋。定段理论上你只要保持同龄的前20就可以,但你以后要打围甲(这样才能靠下棋保证收入)得保持在同龄前5(按棋手黄金期十年,抛去外援约50人),成为冠军级棋手你要保持在同龄领先的位置,这个谁也说不准。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会觉得这条路太窄,很难坚定的走下去。对于像上海、北京这样城市的家长来说,考个好大学相应容易,成为职业棋手的吸引力就更不高了,对于二三线城市,特别是高考较难的地区,如果棋童确实有这个天赋,家长可能会更容易做出这个选择。当然从理性角度我也不认为低龄就放弃学业是对的,或说按现在的发展以后社会对职业比赛赞助热情会突然增高,我本人对于定段市场(或者是竞技围棋)持有一种悲观态度,现在有的地方包括杭棋都对低龄定段有了现金奖励,但授人以鱼何不授人以渔?
在后AI时代,普及市场发展不错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第一二级来讲,之前这些年,普及市场基本是自由发展,各地段位赛(协会)也各自为战,导致各地到了高段水平差异很大,这并不是个好现象!现在去统一标准已经是不现实了,如果能采取等级+积分双轨制我想对未来会更有利,这从技术上来讲难度不大,更重要还是各地的协调,能建立起全国的大一统制度。
另外包括各地协会对当地培训市场的管理,能吸引更多爱棋人投入其中,更多的普及推广。
从职业棋赛角度,给更多的年轻新职业设立专门的比赛(比如举办个每月都有的分站赛,年底总决赛这样的赛事)这方面的赛事赞助商确实热情偏低,中围协可以考虑从证书管理费里分出一部分设为赛事基金,奖金不用高,比赛机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