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次跟你们打招呼都想先问一句,和小神兽们一对一互相伤害,你们的元气值还剩多少?
我先来。潼小主的网课上得那是“风生水起”,不过我也已然变成一个全天陪课的“老妈子”了,帮她打开各种平台的课、录制音视频且上传各种打卡、督促她休息眼睛、穿插各类体育运动…
苍天啊,再这样下去真是要撑不住哇!
好在,她也有自由活动时间,窝在一旁静悄悄那多半是在画画。反正甭管在家还是在课外班,能百分百营造母慈子孝气氛的估计也就是美术了。
潼潼一直热爱画画这件事,各位云阿姨应该是一早就知道的。她上的那么多兴趣班里,每次最让她最期待和意犹未尽的还算创意绘画课,在家我们玩得最开心的也是各种各样的美术亲子活动。
每次在微博分享潼潼的画,就有网友留言问怎么才能找到好玩有趣的美术课外班。
刚好最近在读《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基本上父母们关于美术启蒙的各种问题和疑惑,都能在维克多·罗恩菲德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搞清楚这些问题,不论是在家启蒙,还是如何挑选合适的美术兴趣班,都会在你心里规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
今天小暖就借这本书,跟大家聊聊给0-12岁的孩子进行美术启蒙时要注意的那些问题。
0-12岁通用问题
1
“妈妈我不会画**,你可不可以帮我画?”
本来是要培养“小毕加索”的,没想到硬生生把亲妈逼成了"灵魂画手”。
如果每次画画,孩子都说“不会画”,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以下三种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 家长经常性地错误批评孩子的作品;
- 孩子无法回忆起绘画对象的特征;
- 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
那如果娃让我们帮忙画,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接过孩子的笔,为他画上小狗、小猫、房子,或者做个示范画,让孩子去模仿、学习,这样的帮助,都不能算是有意义的帮助,长此以往,会对孩子自由创作的信心和意愿造成干扰,最终会让孩子因为“我不会画”而不敢、不愿提笔。
我们应该把“帮助”换成“引导”。
比如可以通过提问,唤起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细节上的回忆。比如孩子不会画放风筝的场景,我们可以这样帮孩子回想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你放风筝时感受如何?你的双手放在哪里?你的脚是怎么站立的?风筝是怎么在天上飞的?”
这会让孩子意识到很多以前都未曾想到的细节,而这样的细节有助于他们“画出”想要画的东西。
如果孩子只是笼统的说“我不知道该画什么”,我们可以试着提供一些体验,引导孩子去回忆。比如昨天一起去超市购物的情景、比如一起读绘本的样子、比如到小区楼下滑滑梯的情景等等。
我们对孩子的“帮助”不是在孩子的画上,而应该放在孩子的体验上,引导他们运用各个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2
孩子总重复画同一个主题(火车、飞机等)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孩子喜欢火车、痴迷公主,每次只要一画画就离不开这些主题,很难去创作别的题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
·孩子可能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孩子心智灵活,但对某种事物过分沉迷
·娃的心智尚不能探索、想象和创作其他事物
孩子的情感表达还未达到应有的自由度。
这两种原因特别好区分,请你仔细观察孩子这些同主题的画,比如孩子喜欢飞机:
·单纯的出于兴趣
他会画各种不同场景、各式各样的飞机,比如俯冲的、着陆的、起飞的,形态各异的……
·情感表达缺乏灵活性
一遍遍重复画同样的飞机。对同一种事物的重复,也许是孩子寻求安全感,或不愿走出舒适区。
如果只是因为兴趣,我们一定不要用“不要再画飞机了”、“你除了会画飞机,就不会画别的了吗”这样的话打击孩子的热情,要让自己也变得对飞机充满兴趣,再以孩子的兴趣为圆点,帮助他们拓展更多的关注和视野。
如果孩子总是重复画一样的飞机,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其他角度去表达。比如孩子只画客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军用飞机的图片,一起观察和讨论。
再比如我们这样引导:“飞机会飞过不同的国家,我们来看看你的飞机正飞往哪些国家。如果我们打算飞去北极,而飞机的燃油耗尽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把要做的事都画出来吧。”
3
孩子讲画时说的大多都是没有画出来的东西
都说,要看懂孩子的画,全靠他的一张嘴。也许几个简单的方形、三角形也能被他演绎出一个脑洞大开的外太空故事。
如果孩子每次在和我们聊他的画时总是如此,这就说明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文字式的,而非图像式的,他的图像式想象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随着他年龄的增加,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的话,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把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事物画出来。
比如这样说:“你说大雨把树上的叶子都吹落了,但你的画里没有大雨啊,树叶也没有吹落呀。我们一起来把他们画在纸上好不好。”
慢慢地,孩子会形成一种更加细致的表达,把内心构思的故事学着更完整地用画笔呈现。
4
应该送孩子去美术兴趣班吗?
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美术班,当然有必要送孩子去。一个引导得当的老师,对于孩子的美术启蒙来讲是件好事。
这里的“引导得当”并不是帮助孩子创作出更合乎成人眼光的“漂亮”作品,而是让孩子们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根据自身的天性来表达自我。
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美术兴趣班时,首要考虑的原则。
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要以邮寄包裹的心态将孩子送到美术班,满心期望着包裹能准时到达目的地;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美术班的优势,来提升自己与孩子在家的亲子美术活动。
比如观察孩子在兴趣班的反应是否与在家里的反应不同?他在创作时会自言自语吗?他在集体中的表现如何等等。
作者在书里列了一个表格,总结了在家给孩子做美术启蒙时,父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14件事▼
我觉得按照这个标准来考量美术兴趣班也很合适,只是能全部做到的兴趣班的确可遇不可求,我们在家时也记得多给孩子一些创作自由。
不同年龄关于美术启蒙的问题
2-4岁
1
孩子的涂鸦期有多久?
通常,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涂鸦(无序的、凌乱的线条),在4-5岁左右结束。
但这个年龄也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孩子1岁半就开始涂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天才”;2岁半才开始涂鸦,也并不意味着他发育迟缓。
3-4岁的孩子,会常常给自己的涂鸦命名,即把心理图像与涂鸦联系起来。
涂鸦是孩子学习表达、释放情绪、练习手部协调性的重要且珍贵的方式。不要在这个阶段,试图强迫孩子放弃涂鸦,教他们画某些具象的形象。
2
给涂鸦期的孩子提供什么绘画工具比较好
作者认为,因为水彩颜料的流动性和融合性,很可能让孩子在纸上涂抹出一大片无法辨认的形状色块,更无法辨认出手部动作的运动轨迹。所以,尽量先不要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水彩。
以下几种工具更适合他们:
- 粗蜡笔
- 手指颜料
- 广告颜料
4-7岁
1
孩子从几岁开始画人物与物体?
通常,在孩子4-5岁之间,开始有意识地描绘具象的人物和事物。如果孩子在3岁或者3岁之前就能做到这一点,也不代表他就是绘画天才,也有可能说明他的涂鸦还不够。
如果孩子已经6岁了仍然在涂鸦,也不能说明他发育迟缓,也许他需要更多时间建立必要的自信。
但作者也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在7岁时依然在涂鸦,并没有任何画可识别物体的迹象,有必要咨询下专业人士或者心理医生。
2
要不要纠正孩子画中错误的比例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的画里并没有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比例关系,比如把人画得很大很大,房子却很小很小,或者人的脸很大,腿脚却很小等等。
在我们看来,画作应该反映真实的视觉形象。但在孩子心中,他往往会把他认为重要的东西画的很大。比如圣诞节收到的礼物,可能会被画的比桌子、房子都要大。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并没有必要刻意纠正孩子画中的比例关系。
等到他们自己开始注意到这层关系时,比如他们自己会问:“妈妈,我这个小人和房子比是不是太大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孩子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引导他们发现比例关系。
依然要通过提问唤起他们的真实体验,比如“你画里的小人能穿过那扇门吗?如果她住在房子里,你认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吗?”让他们通过体会画中人物的感受,来认识真实的世界。
7-10岁
1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绘画水平?
要始终记得,不要着急帮孩子做绘画技艺上的提高,不要总是追求画的漂亮。
作者认为,孩子艺术创作的“提高”取决于:
- 建立更具识别度的关系
- 对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把握
这两点只有通过增强对事物的敏感度才能获得。
所以,我们所要提高的,是孩子通过自身体验变得对周遭事物更加“敏感”。在平时为孩子创造条件,带着孩子观察事物,加深体验,让他们在情感、认知和社会体验方面更有领悟能力。
比如,孩子在画人物的时候,从来不画鼻子。不要简单的说“你没给他画鼻子”,我们可以这样引导“还记得吗,那天我们出去时,外面特别冷,手都冻僵了。除了手,你的鼻子有什么感觉?我们试着画画天冷得把鼻子都冻僵了。”
这样的引导,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能给他们提供自己发现的机会。
2
应该提供的绘画材料
绘画材料方面,4-7岁和7-10岁并无太大差异。所以就放在一起来写吧:
- 蜡笔
- 粉笔
- 广告颜料
- 水彩颜料
- 毛刷
- 黏土
- 橡皮泥
- 其他可用来创作的杂物(石子、树枝、碎木头、瓶塞、纽扣等等)
10-14岁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对绘画不感兴趣
也许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挑剔,感到自己的画幼稚、不够好,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很容易就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再提笔画画的兴趣。
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有意识地欣赏自己的画作。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能给我讲讲你是怎么画秋天的大树的吗?怎么表现它与春天的不同?都用了哪些颜色?”
也许孩子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帮助他们从随机创作过度到自主欣赏的阶段,就能让孩子重新找回画画的乐趣。
2
我的孩子有/没有艺术天赋
拥有特殊的艺术才能或者天赋的孩子,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的自由、拘谨或者压抑的孩子。
绘画适合所有的孩子,跟有无艺术天赋毫无关系。尽管看上去,的确有些孩子更能通过绘画轻松自如的表达自我,但只有当其作品是有意识创作的产物时,我们才可以用“才能”、“天赋”这样的字眼去考量。
在作者看来,青春期往往是孩子显现艺术天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的确会有孩子流露出对艺术特殊的感情和志向。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这方面的才能,当然要给予更加特别的关注。
但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把画画作为一项兴趣更为适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绘画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的全身投入。它展现的是各种体验的新路径,通过新鲜刺激的各种尝试带来的无限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不一样的风景。
而这才是我们为孩子做美术启蒙最根本的意义。
当我们能始终记得,永远不要以自己的审美来引导孩子的艺术创作,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帮助,我们便能给予孩子最棒的美术启蒙。
记得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妈妈经常晒出自己女儿的画作,那些小画中透着灵气、奇思妙想和不受束缚的童真。
有很多人都给这位妈妈留言,问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画得这么棒。我永远记得这位妈妈的回答,简简单单,却又道破真谛,她说:
"给她一支笔、一张纸,画就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