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学两年,回来后他在农村开了一个儿童画室
在距离成都约60公里的大邑县,有一个广受欢迎的儿童画室。画室的主人叫米克,今年30岁。小时候,米克因为兴趣学画画,初中开始走艺术道路,大学毕业后从北京回到成都,在事业风生水起时,选择去欧洲游学。回国后,他做了一个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很难理解的决定——回到大邑的农村老家,开一家画室。
在农村开画室,开给谁?会有人去吗?现实是,米克的画室一到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常常聚满了家长和孩子,其中绝大多数人来自成都,甚至也有广州、深圳等从外地特意过来的家长和孩子。
米克出生在大邑,10岁之前,他都和爷爷奶奶住在大邑的农村。10岁后,他跟着妈妈去了城里生活。从小就很喜欢画画的他,用铅笔在纸上画,用灶台烧黑的木条在墙上画,只要够得到的地方都能成为他的作画场所。
有一次米克蹲在地上画画,被隔壁的阿姨看到了,她问米克妈妈:“你儿子这么喜欢画画,为什么不送他去学画画?”当时学特长并不普及,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米克妈妈也并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兴趣班。后来在这位阿姨的介绍下,他被妈妈送到美术家协会退休老师那里学画画。
在那个年代,能够学一项特长是很了不起的事。米克由妈妈独自抚养,知道妈妈送米克去学画画,外公外婆都很不理解:一个人抚养孩子本来就很困难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一些没什么用又花钱的东西?
在米克看来,妈妈虽然生活在农村,没有太高的知识文化,但她与大多数传统的农村女性不同。加上她在城里工作,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也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尽管当时外公外婆反对,妈妈依然坚持让他去学画画。
刚到城里时,米克比较胆小、害羞。为了让他更加的开朗,米克被妈妈叫去卖报纸,卖报纸的钱归自己所有。报纸如果当天卖不掉,就成了废纸。为了不浪费进报纸的钱,也为了挣十块零花钱,米克跟着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从一开始的不情不愿,到想尽各种办法去推销。
五年级的暑假,他一边学国画,一边卖报纸。这个暑假过后,米克也变得外向和自信了。他开始画画送给同学,因为画得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找他画。如果学校里有什么画画比赛,他通常是拿第一名的那个人,慢慢的,他成为了学校里的画画“小明星”。
画画这件事所带来的自信与光环,也让艺术的种子开始在米克心中发芽,后来走艺考道路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时,他学了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由于对专业中涉及到的服装设计尤为感兴趣,毕业后在北京找了一份造型助理的工作,期间也合作了很多明星,生活看起来十分光鲜。但工作完回到出租屋里常常已经是半夜了,在北京工作挣的钱只够维持生活,有时候甚至需要妈妈补贴。面对未来的迷惘与无措,最终他选择了“逃”回成都。
回到成都后,凭借自己的专业与之前的工作经验,他在奢侈品行业做起了销售、个人形象顾问。两年后,他在成都买了房,那年他26岁。在很多人看来,他事业正风生水起,但也在这个时候,他选择离职去欧洲游学——因为每天做着大量重复且枯燥的工作,一直处于输出的状态,他需要更新自己的对审美和时尚的认知,也需要一些精神补给。
在英国,他发现那边的乡村和自己从小居住的乡村十分不同,没有五金店也没有轮胎铺,走几步就能遇到一个咖啡馆或是书店,里面很多老年人读书看报。米克想:我们的乡村自然环境也很好,只不过没有人去开发罢了。与此同时,回乡搞点事的想法便开始在他脑中萌发。他也开始着手准备,考察英国乡村的经验。
从英国回来后,米克对自己做了梳理,从小学画画,也喜欢画画,开画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为此,他又去四川美术院学了半年油画,捡起画笔,并且学习儿童绘画教育。与此同时,妈妈在老家替他寻找合适的院子。经过一番修整与装修,破旧的小院变成了农村里充满艺术感的空间。
米克对自己的画室定位,首先是区别于美术培训机构的。他想要教的孩子,是真正喜欢学习画画的,他希望孩子们在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年纪,不要被规则所限制。“我非常讨厌一板一眼的教学。”
米克小时候的画画老师年纪比较大,在他的印象中,老师上课很严肃,他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调色也是,什么颜色加多少,怎么加都跟着做。“你会做了,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加。这样的方式是可以培养良好的基本功底,但后面我也发现,自己在创造方面是没有那么大胆的。”米克说。
在欧洲游学期间,他也发现在那边学艺术的同学,可能基本功没有那么好,但是在创作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当米克自己开始当老师教孩子画画时,他会更加注重孩子们思维上的培养。
米克会带着孩子们看国内外前沿的画作和经典艺术家作品,丰富他们的认知,也会带着孩子去乡野观察花鸟鱼虫。在他的小院里,还有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电话亭,小鱼缸。
院子外面有一小片水泥空地,周围被绿树包围,天晴的时候阳光会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照在青绿色的石板上,这里也是孩子们室外写生的地方。绘画不止发生在画板上,米克允许孩子们在墙上、衣服上、地上,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作画。
米克的课堂,一般是以主题性创作来进行的。他给出一个主题,每个孩子自行进行创作,每个人画的内容必须是不一样的。如果出现画的一摸一样的内容,会被要求重画。
“每个人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杯子,有人看到的是这一面,有人观察到的是另一面。在一堂课上,如果(孩子们)很晚才开始画,选择面就更少,就要他自己去想象和创作,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米克说。
在米克的画室学画画的孩子,最小的有3岁,不设上线,年龄大的孩子,只要想学,就可以一直学。通常3-5岁是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米克会主要培养孩子们的色彩意识和表达,用自己想用的颜色,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某一个事物就行,并不要求练基本功。
6-9岁,他会在发掘孩子们创意与想象力,以及表达力的基础上,开始慢慢由浅入深地将绘画理论融入到教学中,开始接触素描等基本功的练习。等孩子再大一点,再让他们去选择某一个特定的绘画类型,比如国画、油画等。
很多家长一开始就会让孩子去选择某一个特定的类型,或者是想要非常快地看到孩子的蜕变,但这些都是不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能学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放松方式。”米克说。
“就像画画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初是兴趣,后面是学业,现在变成事业。最终,都要回归到一种精神补给。”
在农村开画室这件事,米克坦言有很大一部分底气来源于社交平台上积累的粉丝,此前他将自己改造小院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吸引了很多的网友。也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特意从外地飞到他的画室去上课。
他的学员中有一个来自深圳的孩子,通常寒暑假,妈妈会带着他来这里待十五天,晚上住在酒店,白天来画室画画。
画室的大部分学员,来自成都。每逢周末或者是小长假,生活在城里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米克的画室,学画画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自然的乡村生活。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富足,会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补给,回归自然也成了一种新的精神追求和教育方式。”米克坦言,自己的画室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开始追求乡村与自然的悠闲舒适。在米克与家长们的交流中,他能明显感受到,来这里的很多孩子,基本上没怎么真正接触过乡村与自然,甚至很多大人也是。
我们也能看见,现在很多家长在假期,会选择带着孩子去农田割稻子,去山间摘橘子,去森林中露营……对于很多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自然,成了一种渴望。与其说他们来这里学习画画,不如说是给自己寻找一种跳脱于城市繁杂的宁静与悠然,给孩子寻找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
在城市的人们涌进画室的同时,米克也发现,农村的家长也在给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在画室附近,有两所学校,一些孩子周末也会来米克的画室学画画。有一次米克去菜市买菜,一位老奶奶听说他教画画,就把孙女送来学画画,而孩子的妈妈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
现在除了教孩子画画,他的画室也开设了大人的课程。在他这里学习画画的最大的年龄,是一位60多岁的奶奶,因为不想在家里带孙子。“我希望当人们想要放松时,有一个地方是可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精神休闲空间的。”米克说。
米克发起了一个乡村创业计划,准备拍摄100个乡村年轻人创业故事。加上他的画室,101个,所以叫‘101乡村创业计划’。
现在在成都周边,米克已经探访了6个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建农场的,做扎染的,开民宿的……在他看来,农村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回归或者体验田园生活。这些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的注入,也在潜移默化地打破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农村,当一个良好的生态被构建起来,自然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就像当地部分送孩子来这里学习画画的家长只是觉得,那么多人都跑来这里学,那我也送我的孩子去学一学。”米克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于教育的东西也在默默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