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教科文卫优势 让“优等生”更优
航拍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大坦沙岛上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欧凯明演绎粤剧《黄飞虎反五关》之“班师”。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在南国书香节上阅读的小朋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历来是广州的传统优势,也是引以为豪的城市“软实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州如果进一步做强“软实力”,当好“优等生”?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广州教科文卫水平节节高的前景。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持续增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广州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些目标任务将推动广州教科文卫事业“优者不懈以恒优”。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何瑞琪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何瑞琪、张晓宜、方晴、魏丽娜、 邓潇丽、钟达文、周洁莹、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
广州2022年科教文卫重点工作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5”成果。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公参民”治理。落实“双减”目标任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完善卫生健康体系
加快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争创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市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打造一批研究型医院、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加快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力争新登记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0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揭榜挂帅”机制。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非遗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促进非遗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建成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粤剧院,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教育
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
人民对品质生活的新追求,要求教育有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广州一直“大手笔”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教育支出245.2亿元,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日常运营、高质量巩固学前教育“5085”成果、发展职业教育等。目前,11个区均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100%。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是广州未来五年的目标。
“双减”不减质才能让全社会放心
“与其他地区相比,广州教育的优势是很重视素质教育。”广州市人大代表、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彭娅认为,广州中高考成绩在省内排名前列,与广州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分不开。在她看来,“双减”工作就是让教育回归本源,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教育功能、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家校配合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教育模式。
“‘双减’减的是课外作业的量,但教学质量是不能减的,甚至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更高,才能够让全社会放心。”彭娅认为,“双减”之后学校老师专业发展更显重要,一方面老师要有“学生观”“儿童观”,要读懂孩子,另一方面老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效率。
今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改变了家庭只是学生课堂的延伸、家长只是学校老师助理的状况,让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市人大代表、从化流溪中学副校长黄妙茜建议,政府可设立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来统领家庭教育,由机构统筹规划家庭教育,把各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进行规整,通过这一行政机构制定家庭教育的工作规划,制定家庭教育运行的长效机制。
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
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是全世界公认的三大核心素养。“提升阅读素养”成为教育行业代表提到的高频词。彭娅建议,广州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上可以有更多作为。她认为,广州的学生需要加强中华经典的阅读。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许昌良建议,在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许昌良说,一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加强中小学生阅读有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许昌良调查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在硬件建设、图书流动、专业队伍建设以及阅读上座率、电子化阅读水平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年行动计划中建议确定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许昌良表示,希望把中小学图书馆建成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构建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职普融通”也是代表建议的“热词”。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协和小学副校长谭遇芳在“为广州教育现代化提质增效,构建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建议中,建议实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大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加快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等。
“要做到‘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副校长张雅利也建议,应当把握“类型”教育的定位,构建广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卫生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已挂牌启用,9家医院入选全国百强医院,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比2016年增长45.8%和15.6%,人均期望寿命由81.75岁提高到82.9岁……2021年,广州这个“优等生”继续在“医疗”这个科目上加大优势、考出高分。对今后五年,广州强调“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
广州医疗要冲击世界一流
“期待接下来,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更具体的举措和强有力的落实,不急不躁、有步骤地去实现这一目标,广州中医药必将大有作为,未来可期。”刚参与西安疫情防控救治任务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在接受记者连线时表示,看到“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广州拥有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等全国标杆中医医院,还有广药集团等知名产业,可以说广州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教育基础、产业基础都非常牢固。
广州中西医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实力雄厚。张忠德认为,当下要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大力引育高水平专科人才,培养领军人物、领军科室,把广州打造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医疗标杆。
“我们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也表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广州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各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达到了良好的水平。“我们要冲击世界一流,因为我们早已是国内一流。”
以智慧医疗打造眼健康示范城市
林浩添认为,雄厚的学科实力加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科技创新拥有很好基础,以及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广州应该有打造眼健康示范城市的责任担当。
他建议,广州市立足湾区优势,牵头“两手抓”实施以眼病为代表的智慧医疗生态先行区的建设计划。
一方面,对广州市城区老旧社区的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全方位技术革新,打造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模式。
另一方面,建设以青少年近视预防为重点的“智慧绿色社区”,利用智能算法、环境遥感、高精度智能诊疗等系列前沿技术研发,通过对社区绿化设计、楼间距规划、灯光设置等环境管理方式,全方位呵护青少年儿童的眼部发育健康,延缓近视发展。通过社区建设和城市规划,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将“认知评估”纳入老年免费体检
针对“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潘小平强调“优雅老去很重要”。
她直言,许多阿兹海默症患者直到中晚期才到医院治疗,若早期介入是有办法延缓病情发展的。广州65岁以上老人可享每年免费体检,但项目不包括认知体检。“在医院,一张量表,45元,20分钟就能查出是否有认知障碍。”她建议把认知体检列入老人免费体检,“凡是分数不对,立马建档跟踪、早防早治,减少家庭负担。”
“我们可以大力发展阿兹海默症的早期识别技术,包括语音识别和老人步态健康评估等。”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未来科技学院院长徐向民建议,通过技术-数据-服务,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健康创新技术链,实现院外数字健康服务。
徐向民希望以科技创新为“一老一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少”的方面,他看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不高,肥胖、近视、脊柱侧弯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响应儿童和老年人的需求,同时给数字经济带来发展新机遇。”
科技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一个个响当当的重点项目过去五年陆续在广州“安家”,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大突破。面向未来,亮剑出鞘!广州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方面,拿出更多“看家本领”,也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科研更优
“做有用的科研”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广州脚步坚定、目标明晰,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而面对其中的“痛点”“卡点”,科技创新正是那把破门而出的“钥匙”。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投入周期长,特别是基础科研方面,广州要沉得住气,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耐心培育一个个孵化项目。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市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周斌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他说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投入未知领域的遨游。他建议,从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健全和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基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生各领域;同时,支持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带着成果去创业,为更多小微型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引导科研人员‘做有用的科研’,是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的一点。”周斌说,基础研究一定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老百姓。
面向未来发展,研究团队正积极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更贴近民生的产品。以企业的TSQ(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举例,该产品将可靠性设计、评价和诊断相关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打包并作整体转化,“我们把基础研究的成果放到临床上面,给电子产品‘看病’,为企业电子产品找病因、查病理、开药方。”
引才更优
让优秀人才安心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必须锚住人才支撑这个“支点”,下一步,广州将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方面下功夫。
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运通科技管理总监杨旭则关注广州全球引才模式,建议谋变求新,把握好海外人才回流的契机,打造“基于互联网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使广州市成为海外人才回流的首选地、优选地。在吸引人才的方面,除了考虑待遇、补贴等刚性指标以外,更应同时考虑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等软性影响。
另外,她认为,广州还应该在巩固现有高端人才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对“中端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要培育和留住“中端人才”,加快制定出台针对“中端人才”的扶持政策,包括落户、职称考评、税收待遇优惠等方面,让广州的科技型企业更有竞争力。
发展更优
抢抓数字经济机遇
广州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对此,多位代表提议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市人大代表、广州汇量科技创始人段威表示,数字经济也分很多的领域,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扶植政策,强调精准“滴灌”,让每个行业得到更加针对性的“滋养”。
“广州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有大量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探索元宇宙这一新趋势具有优势。”市人大代表、数文明(广东)科技有限公司CEO涂子沛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先行先试,建立“试点产业园”,并兴建全国第一所基于元宇宙的研究院/商学院,将推动广州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走在全国前列。
市人大代表、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算法总监陈腾飞也关注数字经济,他认为,当前,广州的高校、研究所、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未来,要加强和细化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除了对引进人才进行补贴奖励外,还要关心人才引进后发展情况,尽可能提供资源,打造平台,长久地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
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花城广州,带着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缓缓转身,以世界文化名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海珠湖畔,广州文化馆新馆辉映园林美景;广州塔旁,广州美术馆造型如英雄花般绽放;珠江新城,广州粤剧院即将浓墨重彩亮相……过去五年,广州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上新”,为文化强市增加了分量。
以文化为切入点 带动社区治理
这仅是广州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表示,除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外,在“软环境”建设上,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出台《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开展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执法检查等方面亮点纷呈。
面向“十四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上苦干实干、砥砺前行,曾德雄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建设新型熟人社会,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带动社区治理。
如今,市民经常打卡的“网红”书店、咖啡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突破了原有功能限制,让陌生人坐下来聊聊天,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窗口”,曾德雄指出,借助这些公共设施可重构“新型熟人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温情、化解社会矛盾。以文化带动社区治理,更是强调了文化“春风化雨”的特性。
对于广州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曾德雄寄予厚望,希望广州以文化为先导和媒介,充分挖掘跟港澳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合作交流。
科技赋能文化 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全国示范性步行街北京路,如今不再是传统步行街,它有很炫酷的灯光秀,有很好的现代化餐饮店。”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旅体项目总负责王苑橦认为,文化加上科技手段,能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目前文创产业迎来了更多跨界转型。比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可以创造更多受众面广、普及率高、接受度强的新型文创产品。
如何支持文创产业发展?她建议,与文创企业、院校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文创产业园,吸引代表性地标性文创项目和产品落户。“可以把文创产业园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或富有地方特色性的园区,以吸引更多现代年轻人游览打卡。此外,还要给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她建议设立文化创意行业奖,对文化或艺术创意领域作出贡献的人才或产业给予行业充分肯定,扶持本土文化创业产业的做大做强。
精准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园发展
近年来,广州非常重视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并实施了“百园提质”计划。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20多家,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22个、省级园区(基地)2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1个。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得到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动漫游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建议,精准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园发展,从政策上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引导,出台扶持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园区转变经营思路。
梁丽珍认为,扶持资金针对性不强,是目前广州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一个问题。她建议规范扶持资金的申报和使用,提升有关园区扶持资金的申报条件,并制定扶持资金使用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确保扶持资金用到实处。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创工作者。梁丽珍建议,开辟更多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工作者个人的资金申报渠道,减少资金流转环节,使得文化领域的扶持资金更直接、更精准。
代表建言
当下要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大力引育高水平专科人才,培养领军人物、领军科室,把广州打造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医疗标杆。
——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
科研从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健全和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基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生各领域;同时,支持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带着成果去创业,为更多小微型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市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周斌
目前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但社会公众仍然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顾虑。建议丰富中小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入更多过程评价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适合继续升读普通高中,还是适合走技能成才的路。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教师曾丽晴
建议与文创企业、院校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文创产业园,吸引代表性地标性文创项目和产品落户。此外,还要给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建议设立文化创意行业奖,对文化或艺术创意领域作出贡献的人才或产业给予行业充分肯定,扶持本土文化创业产业的做大做强。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旅体项目总负责王苑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