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下午,年近80岁的陈阿姨都会早早地赶到芗城区老年大学参加智能手机培训。自10月18日,芗城区老年大学秋季开学以来,陈阿姨已经在课堂上学会了打开手电筒、滴滴打车、微信聊天等技能。接下来,她还要学习使用淘宝和抖音。对陈阿姨而言,这个课程是帮助她跨越“数字鸿沟”,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再度连接起来的桥梁。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困境。没有“健康码”无法进入商场超市购物、挂号只能现场排队、现金结账有时受到限制……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遇到困难的情况,近年来,芗城区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成为备受老年人关注的热门课。得益于智能手机培训班这样的课程,如今,老年人也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自信地刷手机。
“点开滴滴出行,确认出发地点,再输入想去的目的地,点‘呼叫快车’就能打车了。”11月1日下午,芗城区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培训班新任教师蔡幸鸿正一步一步地教老人们如何线上打车。老人们一边听一边摆弄着各自手中的智能手机,纷纷尝试输入地址,“可别点确认啊,不然一会儿司机就来了。”蔡幸鸿的提醒,让老年同学们笑声一片。
陈阿姨坐在最前排,双手滑动着手机屏幕,不时询问一句“老师,我这样操作对吗?”陈阿姨的孙子孙女都在外地上大学,她很想学会使用微信,跟孩子们视频聊天。“子女工作都很忙,不好意思总是让他们来教。”在课堂上,她特意询问了老师手机视频聊天的方法。在蔡幸鸿的指导下,这位大龄学生用了整整两期课程才完成了“学业”,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和孩子们“见面”。“很多老人家前来报名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跟孩子们交流。”蔡幸鸿说。
记者注意到,当天蔡幸鸿还带着妻子高毅蓉一同上阵。他在讲台上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而妻子高毅蓉则在一旁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讲课速度必须很慢,要带着老年人不断操作,不断复习。”蔡幸鸿坦言,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很强但却健忘,因此往往要手把手带着老年人操作很多遍才能让他们记住。为了教好班上的老年人,每次上课他总会和妻子高毅蓉一起。
“我的手机系统好像不一样,能用我的手机再示范一遍面对面建群吗?”“如何把这张照片朋友圈?”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但现场许多老人仍围着蔡幸鸿夫妻追问。蔡幸鸿一边解答一边将大家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教案本上。
“老年朋友们都非常积极,不仅课下会互相交流,还有的老人遇到不会了又专门跑到我店里来询问。学习劲头可大了!”原来,蔡幸鸿夫妻在市区胜利东路经营一家手机店,平日里经常有周边的老年居民前来询问手机如何使用。于是,夫妻俩逐渐摸索出了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此次,为让课程更通俗易懂,蔡幸鸿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特意总结了一套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并编写了教案。“有些老人家有老花眼,字体太小看不清,就先帮他们把手机字体调到最大,方便他们操作。有的老人家认字不全,就让他们对着软件图标一个个熟悉……”
记者翻阅蔡幸鸿编写的教案,发现其中详细整理了从手机基本设置,到老年人智能手机反诈骗知识,再到微信应用技巧、手机摄影教程等大大小小15个模块。蔡幸鸿坦言,虽然教案基本都写好了,但每次上课前总要对着手机讲上几遍并录制成视频,这样才能更直观了解自己哪些地方讲得不够详细。
“这其实是一份特别有成就感的工作。”在蔡幸鸿看来,学习智能手机,对老人们而言,不仅是一项生活技能,还可以给他们带来一次自我发现、自我认同的机会,填补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小时候,长辈们是我们生活学习的指路人。如今,他们年纪大了,我们也该教会他们使用智能手机,成为他们进入‘数字时代’的引路人。”⊙本报记者 王琳雅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