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朱镕基在上海演讲并坦言:我有三个方面,比不上江泽民同志
“我有三个方面,比不上江泽民同志。”
1988年,60岁的朱镕基在上海第九届人大选举会议上公开竞选市长,并进行了15分钟的竞选演讲。
面对着几百双审视的眼睛,朱镕基并没有大力宣扬过去的功绩,也没有突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是以江泽民同志作为标准,讲述了自己的三个不足之处。
朱镕基这种“自揭其短”的行为,在当时是十分新鲜而出格的,这也让他的演讲充满了吸引力,凭借此次出色的演讲,他不仅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也顺利就任上海市长。
朱镕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功绩?他在竞选市长时,为什么要专门提到江泽民?
图丨朱镕基
朱镕基其人其事
朱镕基192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小城镇,说起来,朱镕基的身世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他家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他为朱元璋第十九世孙。皇室后裔,说出来也很拉风,但并没有为朱镕基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
朱镕基在母亲肚子里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把还在襁褓里的朱镕基拉扯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朱镕基刚满12岁时,母亲也不堪重负,撒手人寰,从此朱镕基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开始艰难的长大。
值得庆幸的是,朱镕基虽然身世悲惨,但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在学校期间,他又经历了一次霍乱,险些丧命,最终朱镕基死里逃生,顺利从中学毕业。
1947年,朱镕基以湖南省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清华学子,因为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支撑着自己的求学生活。
凭借着扎实的工程知识,朱镕基后来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但在才上大学时,朱镕基却没那么喜欢自己的专业。
据说,当时朱镕基不喜欢工程专业,他英语好,偏文科,喜爱文学喜欢写作,在校期间还写了不少值得称赞的文章。不过,热爱文学的朱镕基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转系,踏踏实实的学起了工程专业知识。
1948年,朱镕基在一次学生运动中被组织看重,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第二年,因为他突出的表现,学校党组织决定正式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朱镕基光荣入党,并作为那一届的学生党员代表,上台讲话。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要有为党过国家为人民服务和牺牲的觉悟,至少朱镕基是这么认为的。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朱镕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感青年人应当担负起保卫祖国、热血疆场的重任,于是向学校上级申请参军作战,不过组织并没有准许他的意气行为。
在组织上看来,作为技术人才的朱镕基,应当将自己的精力放在真正适合他的地方,从军并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能。但是,哪里才是朱镕基该去往的地方呢?
1951年,朱镕基作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被学校和党组织寄予厚望,组织上任命他为东北人民工业部计划室副主任,让他带领着300多名大学生,奔赴东北工业建设工程。
因为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突出的技术实力,朱镕基很快就升任计委机工计局综合处负责人。
在岗位上,朱镕基兢兢业业,想要一展宏图,报效祖国,他干的也确实不错,为东北工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彼时,还很年轻有为的他并不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中国,而他也不能幸免,成为了被风暴波及的那一群人。
因为脾气耿直、出言不慎,朱镕基的工作被暂时搁置,他本人也被派去农场改造了5年。
谈起在农场工作5年的经历时,朱镕基的脸上并没有委屈的神色,反而有些怀念和感激。在农场里,他种过庄稼,学会了放牛牧羊,挤过牛奶,也当过炊事员。
这些经历对后来的朱镕基来说,都是十足宝贵的经验,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农民们的劳动内容,他才会深刻体会他们的不易,对他们的苦恼感同身受,也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1975年,朱镕基结束了农场改造生活,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也得到了一份正当的工作,他被派往通信公司工作。
那时候,国家的电力通信事业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国家在通信方面的人才也很稀缺,而像朱镕基这样的高级工程师更是十分罕见。
所以,上级还是比较重视他的,给他分派了一支队伍,而朱镕基十分感激领导的信任,不辞辛苦地从零开始培训这支队伍。
当时有电工基础的人太少了,朱镕基只能一点一点的教,从爬电线杆开始,到安装高压线,维修变电站……朱镕基成功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具有基础通信知识的技术工,也逐渐适应了基层的工作。
而当他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落实,不会再有变动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到来又把他推到了前端。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改革开放给了朱镕基一个施展才华和本领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朱镕基,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当时面临的困境,认为经济发展是未来十年的重中之重,而他的这个想法与当局不谋而合。
1982年,国家新经委成立,朱镕基被正式任命为经委委员和技术改造局局长,主持技术改造方面的工作,不久后便升为经委副主任,主持经济工作。
1987年,朱镕基从经委副主任调任为上海市委副书记,而与他搭档的正是当时正担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
这一年11月份,江泽民告别了他工作许久的上海,他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正式走入中央。
而朱镕基作为他的接替者,成为了新一任的上海市市长。珠玉在前,朱镕基心中充满了忐忑,同时,他也满怀激情,准备大施拳脚。
两任市长的交替
“如果我能当选市长,我决心让下一届政府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效率、廉洁的政府。”1988年,朱镕基竞选上海市市长时进行了一场堪称出色的演讲。
彼时,上海的上一任市长,江泽民同志才刚刚调任,人们对上海市长的期盼,大多是:如果是像江市长那样就好了。
然而,朱镕基与江泽民这两任市长,不管是性格还是行事还是人生经历,都大有不同,他们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在上海最艰难的时期,力挽狂澜,为其完成了艰难的蜕变。
当时的上海,虽然依旧被称作国家一线大城市,但经济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市场的冲击让上海的商业活动面临危机,市民们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开始怨声载道,江泽民深感上海工商业发展之艰难,一直努力想要改变这个困境。
建国初期,江老先后担任上海食品工厂和制皂厂的副厂长,在食品工厂就任期间,他为了应对冰淇淋市场的霸主也是外国的“美女牌”产品,产生了“市场竞争”的概念,决心创造国人自己的冰淇淋品牌,并取名为“光明”。
在他费力的宣传和组织下,“光明”上市后狠狠碾压了“美女”,最后将其赶出了国内市场,成为了当时罕有的国内品牌战胜“洋货”的先例。
图丨江泽民同志(右二)
江泽民担任上海市长后,依旧关心经济民生问题,立志要让上海成为真正富足的大都市。
有一次,他在上海一个菜市场“微服私访”,发现菜市场的黄鳝居然比上次贵了两元!而旁边买菜的上海老太太正在抱怨说,上海的菜一天比一天贵,上面当官的也不管百姓的死活。
江泽民听后,立马意识到:如果维持百姓家庭生一日三餐的“菜篮子”都保不住的话,上海的经济很难稳定下来,民生也会越发艰难。
于是,江泽民痛定思痛,开始更加关注上海的农业发展,并于1988年召集所有上海的干部,进行了一次副食品工作会议,并正式提出了“菜篮子工程”这个概念。
这一举措,从实际上解决了上海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也使得江市长成为了当地的“红人”,收获了不少民心。
但是,好不容易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上海恢复了一些生机,转眼间,江市长又要走了,来了一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朱市长,上海的市民充满了质疑,这个朱镕基,他能不能行?
朱镕基知道,有江泽民珠玉在前,自己想要接替他的位置,就得接受人民的考验,不仅要兢兢业业的工作,还要有出色的成绩。
在竞选市长时,朱镕基就承认了自己有许多不如江泽民的地方,他说自己有三点不足之处。
第一点,他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这一点确实比较明显,与他相比江泽民在上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和基层工作经验。
江泽民本身毕业于上海交大机电系,毕业后辗转上海各个工厂工作,后来还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工作过;而朱镕基一毕业就在领导机关工作,在基层工作方面却是逊色不少。
第二点,朱镕基认为,自己缺乏地方工作经验。
在国家经委长达十年的工作,让朱镕基习惯性地从宏观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地方工作却更加纷繁复杂,需要更多的微观分析和处理,诸多政策和措施的施行,都需要因地制宜反复斟酌。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特殊的地方工作,所要耗费的精力更大。
交接工作时,江泽民也谈到了自己的感受,称“神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他还笑着对朱镕基说,在上海主持工作,恐怕一年后头发都得花白。
到了真正接任上海市市长职位时,朱镕基也深深体会到了江泽民的不容易。
第三点,朱镕基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如江泽民稳重,同时在工作中对下属的要求过于严格,脾气过于急躁。
关于朱镕基的性格这一点,许多人都是认证过的。从北京来上海前,宋平还专门找到朱镕基,与他恳切交谈,让他去上海工作时不要总是急于求成,免得得罪了人,更不好开展工作。
宋平还拿周总理举例子:“你看像周总理那样,即使指出了下属的错误之处,也让他们如沐春风,根本不觉得是在批评他,反而觉得是在帮助他!”
朱镕基自认还达不到周总理那样的境界,不过也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问题,他也由衷的佩服江泽民,不论发生什么问题,始终稳如泰山,是众人的定心丸。
朱镕基在市长竞选的重要时刻“自揭其短”,并不是为了出丑,而是在反省自己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真诚恳切。
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提出自己的不足,是因为由衷敬佩上一任市长的能力,但这并不表示他比别人差。相反,能在江泽民之后担任市长,是组织对他寄予厚望的充分表现。
担任上海市长后
朱镕基担任上海市长后,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实干家”的风貌。在一次干部会议上,他谈到从自己来到上海以后,对自己提出的“五戒”之要求“不登报、不上电视、不剪彩、不题字、不受礼”。这充分说明了,朱镕基不是一个在意虚名的人。
同时,朱镕基也是一个很注重承诺的人,在竞选演讲时许诺要给市民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效率、廉洁的政府”,他便身先士卒,即使工作任务繁多,也要亲自查阅群众来信,处理群众信访工作。
后来,朱镕基升任为国家总理,依旧没有改变这个习惯,一年上万的群众来信,他总是乐呵呵地不厌其烦地翻阅,深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和民众诉求。
据说,他还时常观看《焦点访谈》,是该节目的忠实观众,要是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立刻就打电话让人去询问和解决。
同时,为了保证政府内部的“廉洁高效”,他大刀阔斧,对上海政府进行改革,不仅第一时间去财政部查记录,还将政府办事制度公开透明化,邀请市民监督,获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同时朱镕基对于当时的“走关系”风气深恶痛绝,大力打击了政府官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这种行为,一时间,上海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除了这些方面,朱镕基对上海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看出了上海需要大刀阔斧才能恢复经济民生。于是,他积极施行“菜篮子工程”,改善民生,同时向中央请求为上海建立外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
中共中央之所以会在这么关键时刻,让朱镕基这位雷厉风行的领导前往上海,还是想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提振上海恢复经济的信心。
1990年,他还专门与视察工作的小平同志,讨论了关于浦东新区开发的事宜,得到了小平同志的点头支持。
朱镕基在上海担任市长三年,上海的经济开始复苏,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朱镕基的头发也显而易见的变成了花白。
1991年,朱镕基因经济方面的才能被中央看中,被调回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贸易方面的工作。
1998年,朱镕基正式担任国务院总理,与江泽民组成了最佳拍档。
2003年,朱镕基卸任国务院总理,开始深居简出,努力淡出群众视线。没退休时,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退休后,他也不闲着,除了出席少量文化活动外,他最常做的就是携夫人一同观看京剧,在家中苦练京胡。
同时,在朱镕基的同意下,他在上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发言和信件被归纳在了《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被公开出版。
2013年,经媒体披露后,人们才发现朱镕基将自己所出之书的所有版权费一分没拿,全都投入到了实事助学基金会中,至2013年,朱镕基共资助基金会两千五百万元版权费。
值得注意的是,朱镕基的书还畅销海外,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媒体都对朱镕基的演讲表示折服,甚至有人评价他为“中国最有魅力的政治家”,以及“经济沙皇”。
而当人们问起朱镕基是如何评价自己时,朱镕基表示,他只希望在自己卸任时,全国人民能认可他是一名清官就很满意了。
结尾时,他还不乏幽默地加了一句:“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那我就谢天谢地了。”
下一篇:职工疗休养“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