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六年来,在浦东“黄丝带”三师助一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中,共有102名民盟志愿者参与了283次帮教活动,已帮助137名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
文|吴琴 孙依婷
摄影|叶剑亮
“看见你呀,就像看见了我自己的女儿。太让人心疼了。”今年4月,在上海浦东的一个会场,帮教志愿者韩老师站起身,紧紧抱住了帮教对象诸某。
这是诸某和志愿者韩老师第一次“见面”。为了这个“拥抱”,她们在线上守护了、等待了、陪伴了彼此整整一年。
事情要从一年前说起——2022年4月,诸某在疫情高峰期感染了新冠病毒,进入方舱医院接受治疗。当时,诸某由于不慎触犯了法律而被判缓刑,又感染了新冠病毒,身心轮番受挫,深受打击,直言“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恰在此时,在矫正民警的联系下,黄丝带的志愿者团队“顺着网线”走进了诸某的生活。民盟的志愿者老师们鼓励诸某积极应对病魔,要正确面对挫折,更要主动认识到自身所犯下的错误,坦诚接受法律的处罚,珍惜当下,改过自新。
通过一次又一次连线,一次又一次“网聊”,一次又一次安慰,诸某开始变得健谈,把矫正民警和志愿者真正当作了“贴心人”,她终于敞开心扉,放下心理包袱,开始努力工作,最终还清外债,亲手翻开了新的生活篇章。
2022年4月矫正民警吴琴、民盟志愿者冯德奎、蒯新宝、彭焱、唐敏峰、龚健线上为诸某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
如今,她终于迈过重重坎坷,握住志愿者老师们的手,拥住老师们温暖的怀,她激动地说:“我愿意成为志愿者,我愿意尽绵薄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以后一定会吸取这次惨痛的教训,遵纪守法,认真生活,努力开拓事业,像各位老师一样去帮助别人。”
这是发生在“黄丝带”三师助一帮教志愿者培训活动现场的一幕。
“黄丝带”三师助一的来历
1971年10月《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小说: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
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车上的乘客都欢呼起来。这个动人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传遍了全世界。黄丝带也成了接纳、宽容的象征。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议后,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每年约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社区矫正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与日俱增。这一年,民盟上海市委会探索将“黄丝带”帮教行动从监狱矫正转换到社区矫正,并首创“三师助一”社区阳光矫正模式,即由1名律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爱心盟员成为一组,共同帮扶1名社区矫正对象。
2014年“黄丝带”三师助一社区阳光矫正团队成立,形成了5个区10个矫正点的布局,浦东新区司法局也在其中。2017年民盟市委与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上海民盟的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人才资源全面融合到社区矫正中,与社区矫正机构共同提升社区矫正分段、分类、分级教育的工作质量。民盟浦东新区区委和浦东新区司法局由此开始黄丝带“三师助一”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合作。
六年来,在浦东“黄丝带”三师助一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中,共有102名民盟志愿者参与了283次帮教活动,已帮助137名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有效节约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基于民盟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民盟浦东区委与浦东新区司法局的精诚合作,积累了包括未成年人帮教、女性帮教、涉毒帮教在内的众多成功矫正的案例。
首次邀请民盟志愿者的黄丝带培训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工作,今年4月,在浦东新区司法局的支持下,民盟“黄丝带”三师助一社区矫正志愿者团队开展了培训交流活动,来自全市的30余名盟员志愿者参加。
培训现场,民盟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干部文勇华向盟员志愿者传达了民盟中央社会服务会议精神。上海民盟志愿者服务总队副大队长范文成则讲解了新旧《刑法》的嬗变历程。
来自浦东新区司法局的吴琴警官为在场志愿者详尽地讲解了社区矫正志愿工作的内涵、意义,以及志愿服务的方法路径。从实际案例出发,强调了志愿者在面对矫正对象时,该如何与对象深入交流,以问题为导向,为对象提供支持与帮助。
据悉,此次培训交流活动是合作六年来,浦东司法首次邀请民盟志愿者共同学习交流,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司法矫正工作,推动新时代司法实践取得长足进步,更具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