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在上海曾诞生过中共第一所高级党校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文章强调,回顾历史,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校要坚守这个初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回溯历史,近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中共中央驻留地的上海,曾诞生过一所孕育“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党校,而且是第一所高级党校,培养了一批党的领导干部。
各地党校的开办催生了上海区委党校
回顾中共百年历史,党校教育与党的创建和发展相伴而生。中共党校教育事业移植于苏俄,这既是以俄为师的必然结果,也是有效开展中共革命的现实需要。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个个党员都要在行动上受党中军队式的训练”。但在建党之初,由于党员人数较少,组织问题尚不明显,并未成立专门的党校。1925年1月党的四大后,随着党员人数日渐增多,党内出现了党员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干部人才紧缺等问题。借鉴联共(布)建党经验开展中共党校教育,就被提上了党的工作日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第一所高级党校在上海开办并不偶然。建党过程中,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就于1920年9月成立了外国语学社,以输送进步青年赴俄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学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中共成立后,中共中央长期驻留上海。1921年10月,中共创办了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上海平民女校,次年2月10日正式开学。此后,中共既在上海杨树浦、吴淞、南市、上海大学等处设立了党办的工人夜校,也在北京、广州、济南、武汉、长沙等地成立了业余性质的工人补习学校。尤其是由国民党创办、中共党员广泛参与管理和教学的上海大学,亦是著名红色学府,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学府”。
但是,由于上海大学的学员构成、课程设置和办学目标均与普通学校没有根本差异,而工人补习学校的学员多为工人群众而非中共党员,所以这些机构都不能被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校。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党校,是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此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四大重申:“党中教育机关除支部具其一部分作用,另外于可能时更有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增进党员相互间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之必要”。同年10月,中共中央第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根据党的现实能力,可以开办两种形式的党校,一种是地委领导下的普通党校,一种是区委领导下的高级党校。在此前后,党在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创办一批地委普通党校,李大钊、罗亦农、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陈乔年、肖子璋、刘伯庄等著名共产党人登台任教,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等问题,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重要干部。
上海区委党校初具中共中央党校的办学功能
一批地方党校相继创办,一批基层党员群众和党团干部受到党校教育、培训,使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变得日益紧迫。为此,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举办党校的设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决定“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
1925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议,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改建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上海区委,又称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中共在沪苏浙皖地区的斗争。9月27日,中共上海区执委会的《组织报告》提出,“设立党校,以供各区委、支部及外埠独立支部选派人员学习,在实际革命工作中训练和造就党的工作人才”,要求各支联(部委)选择工人党员20名或40名开办高级训练班,“以期造就每支联中之中心党员”。不久之后,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成立。
据《中共上海党志》记载,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校址设在旧法租界辣斐德路冠华里(今复兴中路239弄)4号(一说26号)。为掩人耳目,校门口挂着“启迪中学”和“启迪中学寒假补习班”的牌子,以资掩护。楼下是校部办公和学员生活场所,二楼是上课和听报告的教室,学员讨论在各自寝室。出于安全考虑,学员入学后日常生活都在校内不准外出,师生出入一律走后门。整栋小楼布局紧凑,安全工作十分严密。
上海区委党校由中共上海区委宣传主任尹宽(又名尹硕夫)任校长。尹宽(1897-1967)是安徽桐城人,1919年冬与陈延年、陈乔年等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共上海区委成立后曾担任书记,后改任宣传主任,兼任上海区委党校校长。在校长任内,尹宽身体力行,不仅亲自授课《资本主义特征及其崩坏》,而且邀请周恩来、瞿秋白、罗亦农等一批重要革命家和理论家来校授课,充分发挥了党校“信仰堡垒”的作用。上海工人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他都是起义最高指挥机构特别委员会的成员。
上海区委党校由王嘉模任组织委员,主要任务是训练所属各区委、各部委和江苏(含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党团组织的负责人,由陈独秀、彭述之、瞿秋白、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尹宽、郑超麟等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领导人亲自授课,每周两次。课程有马克思主义概论、经济学、阶级斗争史、列宁主义问题、第三国际的党纲与策略、俄罗斯革命运动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辩证的唯物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职工运动等。据1926年7月31日上海区委宣传部《关于沪区宣传工作的报告》称,当年上半年就举办了两届严格意义上的高级党校,主要培养中央和区委干部,听课者达60余人。
之所以说大革命时期的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是“红色熔炉”,是因为该校担负着“一校二体”的使命。既是培养培训党团干部的重要基地,也是组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秘密训练点。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党校学员提前结束学业参加起义,党校校址被改作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和联络处。尤其在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等多次在这里碰头开会,研究应对之策。在极其危险的斗争中,党校和学员们经历了“红色熔炉”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红色熔炉”促进党校教育事业全面开启
在中共上海区委党校“红色熔炉”引领下,上海和全国各地纷纷开办高级党校或高级训练班,进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开启。192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提出要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举办中共中央党校的设想。党的五大同意在武汉创立中共中央党校,并成立了由张秋人、陈潭秋、任作民等组成的中央党校筹备处。6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党校的筹办计划和经费预算,由尹宽担任教务副主任,张秋人为事务主任,准备于7月20日开学。然而,由于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汉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该计划被迫暂时作罢。
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正式建立中共中央党校的计划被再次提出。1933年3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成立,这是中央党校的前身。次年10月,共产主义学校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后正式改称为中央党校。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间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并多次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大力推进党校事业发展,引领中共党校教育事业走上正轨。
(作者为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分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张光润 徐光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