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培的新时代,一定是由体育人开启的。
文 / 付宇同
「双减」政策之下,巨人教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市值腰斩,巨轮纷纷转舵,将目光锁定在了素质教育。体育,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方面,国家鼓励体育的发展,「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的消息刷爆中小学家长的朋友圈,体育的风口好像已经到来;
另一方面,体育从业者也会担心,教育巨头会不会凭借着自身庞大的资金、管理、制度等优势,对「体育培训」进行降维打击?
体育培训这块「蛋糕」应该何去何从,最终会分到谁的手上?危机并存,机会到来的同时,盲目的入局会不会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由于政策发布后,一切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本篇文章将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个探讨,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探讨和交流。
01
教育巨头的体育探索之路
即使俞敏洪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写下了一篇《体育是件快乐的事》,并且号召每个孩子至少练习一项体育运动。但是新东方的体育探索之路,似乎并不快乐,甚至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2015年11月,新东方优能中学与罗纳尔多足球学院正式签约。罗纳尔多认为,中国足球市场极具发展潜力,将会在中国陆续开展30家足球学校。当时,俞敏洪就提出「中国到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时期。」
同年2个月前,新东方投资了由体育解说黄健翔、科大讯飞前副总裁白强、荷兰队前队长斯内德联合成立的「动吧体育」。如果说投资「动吧体育」是新东方对体育的初步探索,那和罗纳尔多足球学院的签约,更像是「躬身入局」。
在探讨教育巨头转舵素质教育之前,我们不妨先理清一个逻辑。那就是为什么学科教育会兴起,孕育出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前身)这样的巨头,而体育培训却不温不火?
原因在于,不论是主打英语,讲求名师,做学科补习起家的新东方;还是主打数学,追求课程标准化,做竞赛培优起家的学而思。他们能够崛起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满足了公办教育的不足,并且培训科目具有「硬性出口」。
为何托福、雅思能够做起来,因为出国必须要用。为何语数英等科目受到重视,因为是中高考必考科目,且分值占比很高。一个「必」字,就是「硬性出口」,谁也躲不开。
反观体育,同样的时间,家长会认为投入学科教育的性价比更高,体育被忽视也变成了理所应当。即使认同健康是「1」,其他是「0」的理念,但做抉择的时候,也会战略放弃体育。
站在教育培训机构的视角,还会考虑到「坪效」。即,同样一块场地,做学科教育,一天可以开3-4个班,一个班容纳30-40名学员,学员人数×客单价就能够计算出收入。而体育培训一个班仅能容纳10余个孩子,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
并且,由于体育培训需要学生参与身体运动,培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体育培训对于当时的教育巨头来说,就是「可以,但没必要」,与其做体育培训,不如多开几个校区来的划算。
随着新东方和罗纳尔多足球学院的「不欢而散」,新东方的「躬身入局」算是宣告失败。毕竟足球的水很深,把握起来相当困难。
但是「双减」政策的到来,使得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在此背景下,教育巨头不得不关注体育培训等素质教育。那新东方是如何搞体育的呢?
虽然新东方仍然记挂着体育,但最开始也仅仅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业务版图。
新东方先后投资了动吧体育、优肯国际篮球、万域芳菲,而另一个教育巨头好未来则投资了赫石少儿体能、爱棋道。除了体育之外,教育巨头们也纷纷布局其他的素质教育领域。
在新东方官方的「中考体育、备考指导」网站下进行搜索,链接则跳转到了北京新东方学校的课程页,里面提供的素质教育包含机器人、编程、创客、美术、书法、国际象棋和自然探索等课程,唯独没有体育。
ECO氪体通过咨询了解到,此网站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查询体育相关指导的网页,在北京校区还未设立体育课程。进行体育课程试点的则是新东方在天津、青岛等地的二级校区。
体育课程1:1还原中考测试现场,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指导相应的建议。不难发现,教育巨头在「降维打击」体育培训的过程中,切入点还是离不开「硬性出口」。
另一个问题,教育巨头的转型过程中,他们的体育师资从何而来?
以新东方青岛校区为例,师资并非由新东方自己培养,而是采取与仲满国际击剑俱乐部合作的方式进行落地。同样作为素质教育,新东方北京学校在开展围棋培训的过程中,也是和聂卫平围棋道场开展的合作。
在体育还不是「绝对刚需」的情况下,目前的体育培训对于教培巨头来说,还不是一个值得投入大量兵力,展开厮杀的战场。
毕竟,这些教培巨头除了K12之外,还有出国留学、考研考公、小语种等业务板块。因此,体育更像是教培训机构提供的一种新选择,去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
巨轮转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此之前,放出几条小游艇进行前期的探索,确保方向无误之后,再做决定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02
「护城河里」的体育培训机构,有何反应?
根据央视的报道,在「双减」政策和国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推动下,资本跑步入场。体育、艺术类教培机构暴增99%,新增3.3万余家。
这块「体育培训」的蛋糕,除了会收获头部教育巨头的关注之外,原有的体育培训机构,和陆续入局的素质教育机构,也会尝试分走一块。
这些原有的体育培训机构,他们有何反应?
国内某知名的篮球培训机构,目前仍在进行校区的扩张。但促使其产生这样行为的,并不是「中考体育分值占比提高」消息的直接影响,而是「双减」之后,鼓励参与体育运动的间接影响。
因为,倘若按照逻辑推断,体育培训机构应该抓紧时间开设应试课程。但是目前来看,包括动因体育、花香盛世国际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也并未推出体育中考的相关课程。
某机构业务负责人说道「之前我们也有开设(中考体育课程)的想法,但是深入了解到有一些体育老师会进行代课,因此就没有继续进行。」
并且,在此之前,针对「体育应试考试」的细分赛道,其实已经孕育了一些培训机构。
如北京的训练狮国际教育,他们提供了包括跑步专项班、篮球绕杆专项班、体能强化班等相关课程。山西、甘肃等地,也有相对较大的应试体育培训机构,招生也更加火热。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体育单招的细分市场。如柏木体育,他们为学生报考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教育培训由于重服务的特点,所以即使某个培训机构再强,也无法形成垄断。
同时,相比于落实在课本上的定理、公式、古诗词,学员身体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因材施教的体育就没有那么容易进行标准化。这便是体育从业者的强大护城河。
体育培训的另外一个赛道,高端体育培训,同样也没有受到冲击。因为选择课程的孩子和家长,早已脱离了功利的考试目的。因此,即使教育巨头想要直接切入,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当然,对于体育从业者来说,在为「双减」欢呼的同时,我们还要去冷静地思考: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是否真正能够抓住?
延伸阅读:「双减」之下,大热体育教培带来哪些新机遇?
打个比方,郭德纲(k12培训)倒下,并不代表主流相声演员(体育教培)就能卖出票去(站在风口腾飞)。无论何时,打铁还需自身硬,机遇到了,体育从业者能够抓住才是最重要的。
国家对于教育培训的治理,还主要集中在学科教育,但政策也为素质教育敲了一记警钟。未来,对于体育从业者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所以,教育巨头如果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不论是投资还是收购的形式,也能够让体育教培融入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模式,倒逼行业发展,如此看来也未必全是坏事。
03
盲目入局,是否存在隐藏的风险?
资本的入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加快优质体育公司的发展,也会让商业逻辑不清晰的体育公司加快死亡。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资本入局刺激了行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行业的发展变得急功近利。
包括体育培训在内,教育归根到底是个良心生意,而不是个资本生意。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因此,在资本入局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资本裹挟教育,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发生。在金钱的诱惑下,是否能够平衡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于体育从业者来说是个考验。
一年前,当体育人还在羡慕K12领域从业者拿着高薪的时候,一个政策使得无数人失业。体育人不再羡慕,反而暗自庆幸。因此,后续国家推出的政策,仍然需要我们去仔细研究。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生虽然空余出了更多的时间,但孩子们是否能够真正的选择体育培训,是有待观察的。
在「双减」政策中,以两条内容为例:
一、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二、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当国家主推丰富「校内」体育培训时,在政策推动下,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数万家「校外」素质培训机构,到底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政策中提到,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审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还需要等待进一步明确。
到底是学校增加体育老师的编制,丰富自身的课程;还是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的模式进行体育培训,将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或者两者结合,共同推动?
之前我们提到,校外培训机构能够崛起,是因为弥补了校内的不足。当校内提供教育服务不断丰富,素质教育会不会也和学科教育一样?
对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来说,找准自己的定位,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到底是To B(Business 企业),To C(Customer 消费者),还是To G(Government 政府)?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需要时间来验证。因此,当教培巨头的目光盯上体育,我们不需要恐慌。作为体育从业者,要树立职业自信,体育教培的新时代,一定是由我们自己开启的。
在不断变化中,找寻不变的才是最关键的。何为不变: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体育从业者对于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