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双减” 政策落地,教培行业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学科类培训被叫停,培训机构只能加速转型,素质教育这条赛道无疑成为了众多培训机构转型的新方向。而今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从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全人教育和五育并举,所谓的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决定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培训需求,当下素质教育行业呈现出多样化格局,按照市场规模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艺术教育、体育教育、STEAM教育、研学与营地教育等。
01 体育教育搭上国家政策的顺风车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 ,“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近年来,各地在升学考试中上调了体育考试分数,体育教育愈发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重点关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少儿体育培训和少儿体育赛事市场加速扩张,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少儿体育是对3-18岁的少年儿童传授体育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受教育者体育兴趣,培养锻炼习惯,进而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和技能等。国内素质教育市场用户主要集中在幼儿园至初中阶段,特别是幼儿园至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消费主要人群,他们的学业相对轻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较为充裕。为此,作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大山教育(9986.HK),在河南省郑州市开设了数十家体育训练中心,研发了篮球、舞蹈等体育教育课程,助力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优质发展。
体育教育受到家长青睐的重要原因是,当下青少年身体素质大幅度下滑,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肥胖、近视、脊柱侧弯成为困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80、90后升级为新生代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让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美商” 和 “体商” 渐渐地受到家长们的认可。体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家长更希望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锤炼意志,并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友谊并培养协作精神,改善人际交往,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02 我们为什么需要体育教育?
我们对 “更快、更高、更强” 这句奥林匹克格言并不陌生,但对于体育价值的理解,我们要看到在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的背后,体育运动涉及对当下自我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首先是专注力,体育运动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到其中。短视频的流行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我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长逐渐缩短,大脑很容易因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而被吸引,但又很快地失去兴趣。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得以抛却心中杂念,能够充分地锻炼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二是在运动中学会正视自身的局限。人通过运动与身体对话,建立对自己身体的一些认知和信心,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尝试和失败不断的来回间一点点地突破自我,从中收获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的成功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追捧,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赢不了一辈子比赛,但享受滑雪的乐趣可以是一辈子的”、“生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找着一个你喜欢的事情,然后去享受它”。这种沉浸与享受让她产生强大的 “心流” ,也让她获得游戏中的 “最优体验” 。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我们的教育往往急功近利,追求优绩主义,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的驱动力,也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又例如,一些在学生生涯名列前茅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把 “做题家” 的思维延续到了生活和工作中,把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当成一场考试,视失败为耻辱。而在体育教育中,尝试让孩子对失败、成功有不一样的理解,明白人生中成功是短暂的,允许自己犯错,坦然面对失败,更重要的是在经验总结中不断成长。
谷爱凌在《纽约时报》撰写的《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I Admit It. I’m in Love With Fear)此文真切地流露了她的 “心流” 体验,“我们不是忽视恐惧,而是通过探索深刻的自我意识和深思熟虑的风险评估,与恐惧建立独特的关系……恐惧实际上概括了三种不同的感官体验:兴奋、不确定性和压力。我已经明白,如果意识到并积极利用这每一种感官中的微妙指示,会对成功有帮助;如果忽视它们,往往就是受伤的先兆。”
极限运动需要极大的勇气、专注力和判断力,又迫使你面对自身的脆弱和限制,涉及对各种复杂情境的判断;如足球、篮球等团队比赛不仅要求对身体的控制,还有团队的协作;长跑则让你学会坚持。体育教育带给我们的远非是强健的体魄,对我们培养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等宝贵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03 体育运动与儿童心理健康
在一项关于运动干预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中,为探讨12周运动干预对儿童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者以小学四年级169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项目组合运动的实验组。实验组参加常规体育活动,同时进行持续12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对照组参加常规体育活动。采用班级团体测量方式,分别使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测量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及心理健康。
实验结束后2周测量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实验对象的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后效依然优于对照组,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儿童的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小学四年级处于儿童成长期向少年过渡阶段,儿童处于认知、自信心、人格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未形成稳定的、核心的自我概念,有规律的运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完善自我概念,由此促进心理健康。
身体自尊是自我意识中最早萌芽的部分,涉及个体对自己相貌、体格、体能等方面的看法与评价。研究表明,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即身体自尊水平越高,心理越健康。超重与肥胖青少年儿童着重关注自身的形象,其污名现象会增加个体消极情绪、损害自我认知,造成行为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产生心理应激效应,有害于心理健康。通过运动,儿童可以改善身材体型,满足儿童对身体自尊的需求,提高自信心。
同时,运动作为情绪的 “减压阀” 、“缓冲剂” ,能够帮助儿童调节紧张情绪,心理烦恼和疲劳感减弱,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抑郁状态。
体育教育在当下素质教育培训市场上迎来了新的一轮热潮,家长们没有必要产生新的焦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形成运动的习惯,亦或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学习各种体育技能来提高综合素质。重要的是要明确让孩子接受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他们可以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强健的体质和坚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