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培训(一)
- 内容:政策解读、微能力点解析、平台操作指南、微能力B7家校交流与合作示范。
- 培训资料:教案、培训内容PPT、示范文字视频材料。
- 培训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系统分配的45名参培教师。
过程及内容:
- 学校教导组分配任务。
- 课前学情分析:大家参与一个问卷星调查。
- 政策解读:
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到2022年底,完成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3种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30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以下简称能力点,详见附件2),分层分类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22年底,三年内每人培训不少于50学时,其中线上课程不少于20学时,实践应用不少于30学时。
- 微能力点解析
维度 |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 ||
多媒体教学环境 | 混合学习环境 | 智慧学习环境 | |
学情 分析 |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 |
教学 设计 |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 C1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
学法 指导 |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 C3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C4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
学业 评价 |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 档案袋评价 |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
- 平台学习、提交内容和分值:
内容 | 评价结果的应用方式 | 合格分/满分 | 备注 |
课程学习 | 1.【通识课程】套餐(必修课):课程全选,合计400分钟。2.【课程】套餐+【微能力点推荐】套餐(选修课): 要求每1个能力点选择不低于200分钟的课程,合计不少于600分钟。对所选择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必修课程须达到400分钟,选修课程须达到600分钟,课程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1000分钟,此项得满分30分;若未达到1000分钟,则实际得分=实际学习时间(分钟)/1000*30。 | 30分/30分 | 此版块须达到30分。每门课程学习进度达100%后,系统将不再累计学习时间。 |
课堂实录 | 通过线上学习,结合线下教学实践,提交一个信息化的“课堂实录”(视频时长10-40分钟)至平台,提交后被批阅成合格得14分、良好得17分、优秀得20分,批阅成不合格不得分,不合格的可以重新提交。注:请在录制时不要采用超高清设备进行录制,录制的视频控制在1024M内。 | 14分/20分 | 1.以视频的形式提交(视频时长10-40分钟)。2. 文本框中须编辑所提交的标题或描3. 此版块14分合格。 |
校本教研 | 根据信息技术2.0项目本学校线下校本研修所开展的学习、研讨、教研等活动,学员收集整理校本研修过程性资料,撰写校本研修佐证材料(可图文并茂),将word文本材料转换为PDF格式上传到研修平台。提交后被批阅成合格得14分、良好得17分、优秀得20分,批阅成不合格不得分,不合格的可以重新提交。 | 14分/20分 | 1. 校本教研:将内容编辑汇总在一个文档中,再转换成PDF格式,并以附件形式上传提交。2. 文本框中须编辑所提交的标题或描述 3. 此版块14分合格。 |
微能力认证 | 参训教师根据本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参加3项微能力考核。每项微能力考核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所有需提交的内容,提交后由管理员评分。每个微能力认证材料被批阅成合格得6分、优秀得8分,不合格不得分,总分24分。需要对其他学员提交的微能力认证进行评论,要求互评不少于2个,每个3分,合计6分。 | 24分/30分 | 1. 3个微能力认证总得分须达到18分。2. 微能力认证互评得分须达到6分。3. 3个微能力认证及互评需同时完成。4. 此版块24分合格。 |
六、微能力B7家校交流与合作示范
1.提交的认证文本材料
2.提交的视频
3.陈述过程。
武安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工作小组
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