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组织部公布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入选名单。由山东省著名作家厉彦林创作的反映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辉煌实践的纪实文学作品《沂蒙壮歌》入选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名单。
《沂蒙壮歌》首发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7期头条,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2021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沂蒙壮歌》分别入选2022年度丝路书香工程、2022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名单,分别荣获2021年度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全书共9章32万字,全景式描述了沂蒙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文学性地勾画乡村振兴的沂蒙样板,该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于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形成路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弘扬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精品力作,为当前和今后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该书的特点,择其要者,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沂蒙壮歌》既是一部精彩的长篇报告文学,也是一部具有宏大而独特视野的政治学或社会学著作。从作者对沂蒙地区历史变化的深刻剖析中,对时代形象的深层把握中,对发展问题的深度思考中,作者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和大发展观的思想境界可以窥探一二。作者在写作中并不局限于从具体概念方面对“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而是采用更开阔的视角、更灵活的语言风格,超越了沂蒙山的具体形态和沂蒙地区的区域概念去定位“沂蒙精神”,这实际上是把“沂蒙精神”放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中来进行定位和研究的。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了这本书以历史视野、现实视角、平民眼光来聚焦沂蒙大地。这种大的时代观就是“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站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高度,再回过头看“沂蒙精神”,看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奋斗历史及他们做出的贡献,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沂蒙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是《沂蒙壮歌》对于深入理解“沂蒙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上,以往“沂蒙精神”研究存在注重历史、忽视现实的情况。长期以来,很多著作一提到“沂蒙精神”,就在讲过去军民团结、鱼水深情的故事,很少描述“沂蒙精神”在今天是怎么样发扬光大的,在结合现实的问题上既不密切又不生动,给读者造成了一种“沂蒙精神”在过去的印象;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上,以往“沂蒙精神”研究多注重探讨其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个论断实际上就点明了“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人民的精神,而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源性和根本性的关系问题上,以往“沂蒙精神”研究多注重探讨其根本性,而忽视其根源性。这里所说的根本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从“沂蒙精神”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角度探讨的。但是对于“沂蒙精神”为什么产生于沂蒙地区,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演变脉络等深层次的根源性问题缺乏深入探究。
三是《沂蒙壮歌》是在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史进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节点对“沂蒙精神”所作的最新解读。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振兴,从本质内涵来讲,乡村振兴指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振兴;从实现目标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振兴。本书在叙述沂蒙人民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沂蒙人民主动将摆脱贫困的精神转化成乡村振兴的精神,带头建设新时代的文明乡村,突出了“沂蒙精神”非常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激励作用。
据了解,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具体举措,是为促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满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习需求而举办的,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国家图书馆共同组织。活动自开展以来,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中管金融企业党委,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高等学校党委等138家单位选送了696种1000册图书。主办方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组织了专家评审、基层评价、复核把关等,最终评选出21种精品通用教材、16种精品特色教材,并结合教材评审,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荐了92种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作者:魏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