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给孩子报名了线上英语课,要不要退?”7月26日,扬子晚报刊登了《减作业负担,减培训负担,这次可是“动真格”》报道并在紫牛新闻和少年志开设专题之后,不少家长前来咨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璟 王颖
停课或退费?新东方回应:等待本地化政策发布
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家报了新东方秋季班的周末课程,不知道后面是停课还是退费,目前没有得到通知。”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由于疫情原因,不少暑期线下课程都改成了线上课程,学科类培训仍在进行当中。关于退费问题,记者采访了南京新东方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南京新东方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双减”工作重要意义。在今后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坚守教育本质和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后续安排,我们将在本地化政策发布后,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具体落实。若有任何课程调整,我们会第一时间主动与学员家长联系。无论何时何因,我们都会全力保障学员的权益。”
是否会造成“高薪开小灶”现象?网友有争议!
这两天,“双减政策”话题频上热搜,不少网友表达了对政策的拥护,同时也有一些担忧。“说实话,被校外培训机构已经绑架很多年了,无力反抗,无力吐槽。孩子上各种课,考验的不只是家长的荷包,更是时间和精力。一个孩子的优秀,需要一个加强连才能跟得上。从政策层面,非常拥护。”一位网友表示,但是作为家长同时也担忧,以往以来的教培机构取消后,更沉重的负担到了家长的身上。学习好的孩子依然好,不好的孩子直接渣,说不焦虑是假的。“政策是好的,但焦虑依然存在。因为寒暑假我还要上班,孩子没人陪怎么办?放到培训班学点东西还能安心点,目前暑期托管服务还不成熟。”
有网友提出,目前,大部分学生从早上到校到回家做作业,超过成人的“8小时工作制”,甚至是“12小时工作制”,尚未成年就如此高负荷,几乎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灾难。但是,校外培训被封杀后,有钱人依然可以请家教,或者高薪聘请老师私下开小灶,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或者说更大的不公平。
对此,网友“连淮徐盐”表示,他并不这样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制造的电影院效应是,当第一排的观众站起来时,第二批第三排也必须站起来才能正常观影,直到所有人都站起来。总体的观影效果,跟都坐着时一模一样,但所有人都付出了站着的代价。这直接导致了全民焦虑,城市中产都争先恐后地报培训班,穷人借钱也要上,因为不报班的话都看不见电影屏幕(成绩跟不上),全社会的教育成本被大幅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因此下降!
而校外培训被全面禁止后,找名师一对一开小灶的所谓新情况,并不会造成影响广泛的电影院效应。“充其量只是极少数电影院的极少数VIP厅,掀不起什么大浪?因为你不去VIP厅,依然可以坐着看电影。”
专家观点:
通过倒逼和预防,让学校、家庭和培训机构各归其位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殷飞表示,“双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成长的保护,也向全体国民传递了下决心治理教育生态的信息。它起着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倒逼,二是预防。
倒逼,指的是从标本兼治的治标开始,从孩子们最直接感受到压力的作业负担与课外辅导负担两座大山开始限制,但是治标只是起点,通过治标倒逼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都能各归其位,同时提升各方教育的水平,以达到“减负”从而“增效”的目的。孩子们的作业负担主要来自于低效教育与粗放的学习,学校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各环节的研究与优化,以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解决个别化的问题,获得个性化的成长,否则减负就只能停留在治标的水平上。
预防,指的是防止社会机构被资本的操控,违背教育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用违背教育规律的方式制造焦虑,煽动家长焦虑的情绪,把个别孩子的特长教育变成全体孩子的普遍教育;用提前学习,制造暂时的比较性优势破坏学校教育的生态。
通过倒逼和预防,社会机构的助学功能也应该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回归到公益的性质,同时推动广大家长有机会真正理性地思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话题,避免盲目跟风,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
扬子晚报将持续关注“‘双减’在行动”政策落实,如果您发现问题或者有所建议,可拨打热线电话17826043816,也可登陆紫牛新闻客户端或少年志APP—聚焦“‘双减’在行动”专题留言反映,本报将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致力于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构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新生态。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