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从几十年前的“佛系”养娃,变得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花费高成本为孩子争取更多资源。
补课大概是国内学生最为熟悉的方式之一,特别在城市地区,校外补习更成了普遍。双减政策落实以来,补习得到了严格的规范。
特别是“一对一”、以家政阿姨为名的住家教师、游学等变相补习的进一步控制,让人们看到了学科培训大势已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们又开始新一轮的“鸡娃”模式。
“素质鸡娃”兴起,孩子:我只想学个普通爱好罢了
补课“凉凉”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减轻了,休息时不用忙着奔向辅导班,自由的时间无形中也增加了。但不知是不是家长们已经习惯了“鸡娃”。
孩子轻松了、自己的钱包更鼓了,反而更为焦虑。不能随意补课,索性转为在素质培训的赛道上卖力气。很快,孩子们又开始新的“内卷”,只是这次比拼的是“兴趣”。
网上经常看到有的父母,陪着学生学钢琴、舞蹈,孩子表现稍有不满就或打或骂,抛出“都是为他好”这种用心良苦的人设,展现自己的教子有方。
可很多家长忽略了兴趣与特长的区别。如果是培养特长,不仅需要严格的训练,也需要学生有一定兴趣和天赋,让本身有抵触的孩子练习不想学的东西,难有好效果。
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课余培养的爱好,跟专业水平是两回事,未来不会用这方面作为立足的技能。他们只是想简简单单地学一个普通爱好而已。
如果违背成长规律,把培养兴趣变成了跟学科补习一样,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虽然短期来看,学生可能为满足家长的要求达到了标准,却少了真正的驱动力。
素质培训迅速崛起,“吸金”能力不输辅导班
限制校外补习,除了有给学生减轻负担的目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控制资本对教育的影响力,保证广大普通家庭学子平等竞争的权利。
补课班“凉凉”以后,素质培训却如雨后春笋,“吸金”能力不输给往日的学科教育集团。根据央视报道,双减之后体育类、艺术类的培训机构增加了3.3万,同比增幅99%。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美术、声乐、口才等科目,还有很多新生课程。比如以科技为主题的无人机、创客教育,体育方向的体能培训、冰雪运动。
还有生活类素质教育方向的礼仪、情商、厨艺等培训,种类繁多且新颖。2021上半年,兴趣班为主的素质培训机构,融资总数达到了38.6亿元。
而K12学科类培训的金额仅为2.62亿元,差距悬殊。这似乎也暗示着学科培训的衰落和新形式培训的崛起,素质教育领域或许会成为新的航向。
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虽然素质培训与学科培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但教育机构说到底是资本逐利。曾经辅导班存在的收费高、过度营销、师资等问题,会不会在新的机构上演?
建议对非学科培训机构,也进行规范和监督
规范和限制学科补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支出。而有能力的家庭转而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也是一种自由选择。不过以现在形势看,素质培训很可能成为另一种趋势。
如果能吸取学科辅导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及早对素质培训进行有效监管,避免资本化衍生出的弊端和矛盾,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目前部分非学科类的兴趣班,也存在着区域垄断、性价比低等问题,比如儿童游泳课、机器人课、礼仪课等,培训班往往装修得富丽堂皇。
而课程内容其实只要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没有多么“高端”,师资人员入职门槛也比较低。家长花费大价钱,可能会感觉不太值得。所以报名之前务必试听和考察。
【笔者寄语】素质培训的崛起,展现了家长们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改变,在适度的情况下,确实能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家长需理性看待素质培训,以学生自身兴趣为主,不要让爱好变成了一种新的负担。同时也希望素质培训不要重蹈覆辙,提前加以监管才能更有序地发展。
话题:你怎么看兴趣班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哦)
上一篇:时评:培训机构转型要做“真教育”
下一篇:“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