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底线》《二十不惑2》等影视剧热播,《脱口秀大会》《密室大逃脱》等综艺频上热搜……这些都为我们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增加了很多快乐。
作为培训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养分?
日常生活中
哪些事物可以给培训工作带来启发?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
@张苏君 《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
现在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培训和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节目等关联越来越紧密。
比如谈执行力,会引用电视剧《亮剑》的某个片段;
谈团队建设,会用到《西游记》的故事;
讲职场知识,会联系前段时间很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另外,还有一些培训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小电影来设计企业内部的课程。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有粉丝基础,受众面广;二是有乐趣,故事性很强;三是有温度,容易引发共鸣。
小游戏+新闻段子
@多远 禾柏生物培训负责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之于培训行业,则可谓“培训浓缩自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企业内部的培训不同于高校内的教育,它往往有着非常强的目的性,作为具象承载物,链接我们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所以,更加生活化的道具、场景、对白,往往能唤起学员更强的临场感,成为互动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个好的培训人就像一个好的导演,通过互动来操控整场培训的节奏、气氛,调动人们的五感神经。
电影截图做成的表情包,模仿知名综艺的惩罚小游戏,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段子等,无一不是我们培训人信手拈来的培训素材。
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培训,可以让学员们忘记自己身处课堂之中,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收学习的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慢慢转化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
“玩”的心态+“灵感日记”+头脑风暴
@徐菲 《培训》杂志通讯官
灵感的产生其实源自三个层面:第一是个人心态层面,第二是个人行动层面,第三是团队氛围层面。这三个层面的习惯逐渐形成,灵感也就呼之欲出。
第一个层面,时刻保持“玩”的个人心态:以“玩”的心态来做项目,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将培训项目设想为一个产品、一款游戏或者一档栏目综艺,将自己代入这种场景中,锻炼自身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第二个层面,养成记录习惯的个人行动:我会运用“语雀”等便于记录和归纳的笔记软件,记录看到的“养分”。
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灵感日记”,并参考这样的思维逻辑——
“我今天产生了什么想法,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我是看到什么东西,才产生这个想法的?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它吗?如果有,可以做些什么?”
“这个想法跟我已有的其他知识和想法,是否能够融合、碰撞,产生一些新的火花和结果?”
第三个层面,形成定期分享的团队氛围:我们每个人应该都看到过很多创意,但没有把它和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头脑风暴会议或者内部知识交流会的方式,分享近期自己学习到的点子。分享的价值在于,让你输出的同时,强迫自己先进行复盘、提炼和总结。
这就使得日常汲取的“小养分”流动起来——也许这个点子你用不上,但是伙伴们用上了,同样产生了价值。
多看&多听&多学+做好素材的检索&梳理
@多远 禾柏生物培训负责人
个人认为灵感不是突然飘来的,没有“无巧不成书”的课程设计,而是“心念之而必往之”。学习项目设计、课程设计,必然是先有明确的需求或者主题。
在此之下,我们要么依靠丰富经验和案例的积累,要么在意识里深深埋下种子,求之于不断的探索中。多看、多听、多学,永远是培训人成长的不二法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更快更有效地积累这些“养分”?
我比较推荐智能手机,它们早已成为人类的“外置器官”。无论什么系统,这些手机里面标配的备忘录、录音机、相机,都是我们培训人收集灵感素材的好助手。
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做好素材的检索和梳理,不能让它们在手机里“积灰”。定期整合、贴标签、分文件夹、删除过时文件,都能让我们提高灵感素材利用率。
如何将汲取的“养分”运用到工作中?
因人制宜,从细节切入
@张苏君 《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
过去我们强调,良药苦口利于病。但现在,教学需要良药,却不一定要苦口,不如用学员喜欢的方式来进行。
最近,我就在分享《水浒传》中包含的职场智慧。当针对群体是企业中高层、体制内人员、水浒爱好者时,由于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水浒功底”,我们就具备了交流探讨的基础——可以整块、整篇幅地交流,并各得其乐。
而在一般的培训中,由于对象不同,我只能根据学员的自身特点,采用“点”的方式,围绕其中一个人物、一件小事来展开。这样既能深入交流,又不需要做太多的背景知识铺垫。
例如,谈到如何激励并引导有个性、有能力的干部,可以用宋江来举例分析,我总结出他作为梁山集团领导人最核心的几个优点:
第一,讲政治,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就跟确立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一样;
第二,懂规划,经过三个阶段的铺垫、预热,展开招安战略,也就是知道企业的未来要到哪里去;
第三,抓牢核心业务,主动出击、攻城略地,类比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第四,懂得建设队伍,不断为梁山引进各有所长的好汉,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样的人才结构;
第五,善于激励团队成员,对症下药、看人下菜,让每个人用100分的力气发挥出120分的效果,这才是好的领导人。
赋予人物角色和使命+以终为始设置任务+设置进阶式的关卡
@黄静怡 碧桂园集团北京区域高级培训主管
作为一款全民竞技游戏,《王者荣耀》的设计有非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这款游戏可供培训人汲取的“养分”。
第一,赋予不同英雄角色以使命感。游戏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玩家的需要,设置了属性不同、表现也不同的各种英雄角色,并赋予各类角色以使命感,这就相当于给每个人不同的分工和目标,帮助大家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团队感和积极性。
在设计学习项目时,我们可以将训练营设置为“新手村”,给学员、学员上级、导师分别设置角色卡,比如“新手村民”“专业村民”“村民老板”等。这样不仅提升趣味性,更用赋予角色和使命的方式,加深他们在培训中对于自身职责与义务的理解。
第二,以终为始设置互动任务。游戏双方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把对方更多的防卫塔推倒,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双方在角色配置、路线选择、团队配合上都提前想好了不同的策略。在学习设计中,让学员能够在课前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和游戏不同的是,学员很少主动预习和为自己设置学习目标。
因此,可由专业导师为学员设置课前的“每日一问”“每课一问”,启发学员思考,并在课后由学员自己解答。以这种简单的方式,促使学员进入课程,带着问题去听课。
第三,进阶式的学习体验设计。游戏分为几个不同段位,拿到王者段位,是很多玩家的终极目标。认证类型的训练营,可以围绕关键职责中的关键任务,设置进阶式的关卡。
但在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到学员明确的学习地图及关卡任务要求,让学员明确地知道自己目前在哪,要到哪去。
案例借鉴+玩法升级+贴合实际
@姬洪勇 敏捷集团杭州公司人力行政副经理
我之前曾策划过微课大赛,当时的活动设计就借鉴了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
由于当前员工主要是85后、90后,培训方式要更加好玩、亲民,对他们才能有吸引力。为此,我对大赛的设计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变传统指令式为比赛PK式;二是过程辅导与PK并重;三是学习平台账号由下发制变为注册制;四是变少数人参与的“工作”为人人可参与的“游戏”。
围绕以上建议,大赛采用三个举措实施计划:第一,借鉴《中国好声音》的模式组织开展内部微课大赛;第二,组织线下沙龙与导师结对辅导,进行老师之间、团队之间、学员之间的PK;第三,线上线下联动,设置网络人气奖,评委由5位专业评委和50位大众评委组成。
这次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在节约近7万元预算的同时,产生了62门微课,超出50门的原定目标;帮助移动学习平台注册量突破1万,课程学习点击量突破10万;使得我们收获了29位微课达人,他们来自各个子公司,从而能够带动各子公司参与课程开发,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组织该项活动,我总结出三个心得:首先,培训一定要轻量有用;其次,要有趣,参与形式应多元化、场景化;最后,要灵活,使得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实战中学习,而不是继续在传统命令式的方式下被动学习。
设“燃点”+刷存在感
@徐菲 《培训》杂志通讯官
做活动、做培训,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在培训活动中设置“燃点”,打造多样化的形式会衍生多样化的内部传播形式。
培训项目设计可以分为需求调研、主题设计、课程内容定制、运维机制设计、效果评估等几个大环节。我们可以将某个综艺或电影名称,融入项目名称或培训环节名称中;如果某个综艺的游戏机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其中的底层逻辑也可以贯通到培训项目的运维机制当中,让形式更“有趣”。
以前我们举办了一场轻量化的管培生短视频挑战赛,该挑战赛从《演员请就位》中汲取灵感,被打造成“精锐请就位”;我们还从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得到启发,将某个项目的评委打分环节包装成“给你一朵小红花”。
而最值得一提的例子,是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的培训赛事项目“时代辩论家”。这是一场以赛促学的培训赛事,其中就汲取了很多综艺的“养分”。
组委会在创新创意方面用心良苦,为了将内部赛事培训当作市场品牌活动来打造,专门观看当时热门的综艺节目,甚至参考人气游戏。
针对培训赛事项目的PK属性,组委会也选取竞争类的综艺节目,按照综艺、类型、可借鉴点的逻辑构成来进行拆解,从而吸收、应用到项目的各个阶段:
项目宣传时期,组委会努力让学员产生参与感。组委会为学员团队定制了特定的宣传海报,并邀请他们自定义队名和口号。
各自筹备时期,组委会在分班设置及晋级PK方面,借鉴多个节目、游戏的创意。参考《创造营》的分班机制,组委会将上位区、中位区和下位区衍生成ABC位区,让每个区的学员基于初始阶段的比赛成绩拥有不同的积分,进行下一阶段的权益兑换。参考卡牌游戏《阴阳师》的理念,组委会设计奇袭卡、助攻卡、加时卡及对赌卡,使积分兑换有趣、有吸引力,确保积分的闭环。这样便实现了培训不同阶段的传承和连接,尽可能让大家更多地投入进学习项目中来。
项目开展现场,组委会在挑战、评审、导师角色打造等方面,参考了多个综艺的机制。参考《歌手》模式,组委会设置了“飞行嘉宾踢馆赛”,赋予培训赛事更多的神秘感和趣味性。参考《令人心动的offer》的第二现场,组委会设置了第二现场高能评审团,邀请专业评审、公司高管在第二个空间发表“弹幕”、进行打分。
汲取《明日之子》的灵感,组委会设定导师扮演不同能力代表的“星推官”,一方面让导师更有动力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让学员拥有多维度的能力评估。
与此同时,时代中国把学习项目搬到线上,结合置业小程序“时代+”平台,面向员工及业主,打造为期一周的“放映室直播周”。
直播间音浪互动,跑票加分等“燃点”,给稍显专业、严肃的项目增加了许多趣味性。营造文化传播的场域,通俗地说,就是“刷存在感”。但为了避免“自嗨”,一定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产生“自来水”分享的浪潮。
下一篇:就业培训别玩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