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环境下儿童动漫高品质发展之路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大潮流,教育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新文科”是指以跨领域的方式来拓宽传统的文科领域,特别重视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新文科”的具体布局中。
为了更好地回应新人文学科与新技术、新工业转型相结合的新人文学科的构建,国家教育部将在明年三月发出《新人文学科建设》的《新人文学科建设》。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科学、系统、系统地、系统地开展儿童综合素质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
“全面教育”是一门跨学科学科,需要从学科、科学、卫生、艺术等方面寻求发展。“新文科”概念与幼稚园本就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对幼稚园“新文科”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就尤为必要。
“动画”是集美术、摄影、音乐、文学等多种美术类型于一身的综合性美术,不同于文学和其它美术。
它具有的跨媒体性质,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发挥到极致,并通过创作新的美学要素,营造出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虚拟空间。
什么是“教育”:儿童动漫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笔者认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还没有将电影动画教育列入教育培训系统,恰恰相反,音乐舞蹈、美术等同一种美术学科,已经与学前教育结合,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已经是其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资讯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让儿童在面对数字媒介如电视、电影、短视频、动画等数字媒介的“轰炸”时,教师们不得不拓宽美术教育的范围,把动画融入到课堂中,并在适当的指导下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动画,避免数码媒介的消极效应。
以此为依据,把适合儿童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动漫从数码产品转变为教学手段。
然而,要使动漫教育在学科建设的层次上得到切实的融入,就需要理顺其发展的思路,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周星教授说,“新文科的最大难点在于打破已有的学科比较完善的体制。”要“破坏”当前的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系统,就需要从理论上为其进行法律上的干预。
在儿童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思考从直觉行为到具象性思考,到后来的抽象逻辑思考。3-6岁儿童处在特定的意象思考期,这个时期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帮助完成思想活动。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过程理论,3-6岁的幼儿的认识是一个早期的计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脱离了对特定行为的依赖性,可以用大脑中的现象来思考,这种表达方式以表象和言语为主。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个“生而为魔”,但又想要“逆天改命”的少年,在电影中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那个大眼睛,齐刘海,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哪吒吧。
儿童天生的心理构造模型,导致他们在面对一幅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去剖析、整合,只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做出正确的评价。
动画片就是以一种强烈的视觉艺术效应来迎合儿童对物体的直觉要求。
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人,其成长的进程中,遗传、环境、教育、自身活动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作用,而环境是其主要的影响因子。
陈鹤琴“活教育”的学说是:“从书籍中汲取的是死亡的、间接的,而从自然界和大团体中得到的,则是鲜活、直观的。
该理论认为,在与社会和自然相处的同时,孩子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知识。
而包含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内容的动漫,更是肩负起了“活教材”的重任。
比如迪斯尼3D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一个神奇的工具盒,让孩子们和米奇一起去寻找正确的工具来克服问题,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形状、数字和逻辑性。
动漫在发展儿童的“物”意识的同时,也担负起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人类心理学者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求、归属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而美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它既要满足早期的缺欠,又要有满足自己的特定的需求。
所以,在儿童早期的教学中,应该把美融入到儿童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享受动画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与快乐,并在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和品味。
在观看影片时,要使儿童与美术自身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比如70年代由上海美术电影公司出品的中国首幅墨色卡通《小蝌蚪找妈妈》,以齐白石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为灵感,运用了一种新的水墨画风格,让它活了过来。
儿童在观看中国的绘画作品时,虽然没有对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很深的理解,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会被其所影响。
还有《大闹天宫》,这是一部以中国古典戏曲、绘画、建筑为代表的国产动漫,通过音乐、色彩和造型,赋予儿童以特殊的美学感受。
动画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形式,它通过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它特有的美学意义:画面美、故事曲折、生动有趣的动漫形象培养幼儿了解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意识,在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动漫在早期儿童的教育中所具有的作用。
在守正与革新之间的辨证关系下,开始对新的人文学科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媒体的改革中实现对早期儿童的教学方式进行切实的改革,从而推动我国儿童美术的高品质发展。
艺术与教的结合:培养儿童动漫专业的战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人文社会的学科模式比较固定,不同的学科领域常常是界限清晰的,比如中文的学科,就有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大学科发展的系统。
学科的藩篱是牢不可破的,很少有其它的研究模式能够与之融合。
培养学生对电视动漫的基本认识,是培养其未来是否适合于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儿童教育中,动漫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一种“奖品”,在班级的奖励和惩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乏对动漫知识的全面了解,老师们常常不能够从一个专家的视角来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导致动漫不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儿童的全面的教学之中。
因此,加强幼稚园专业动画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应从课程培训计划着手。
在培养儿童动漫专业的基础上,不仅要使其具备基本的动画基础课,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
就儿童来说,动漫不仅要教授他们的知识,还要把他们的美融入其中,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和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素养是当前儿童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幼儿园老师应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所以,要强化和完善面向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有别于“蜻蜓点水”的艺术普及课程,要把美术概论和美学原理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艺术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审美意识和素质。
从学校平台、师资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来看,如何培育和培育我国的儿童动漫教育专业。
基于新的“联合”人学思想,应该在保持自己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吸纳电影学、动画学等学科的老师来充实和充实大学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
次元突破:儿童动画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新的人文环境下,各专业相互交融是很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主体地位,保证在儿童早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于2012版发布,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为中心。
以促进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因此,《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儿童的综合发展之中。
在教学实践方面,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的,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解说为主的教学方式,运用动漫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和观察力。
作为一名老师,除了要掌握动漫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借鉴五大方面,并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动漫应用于教学中,使其达到“次元破壁”。
在现实的动漫教育中,老师不应该局限于简单的播放,应该灵活地使用动漫媒体,充分利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与动漫真正地互动起来。
比如,引导幼儿模仿动漫的声音,在具体的实现中,老师会让幼儿根据情节来进行角色的划分,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又可以将儿童的身临其境和绘本区分开来。
通过真实的、直观的、可视化的内容体验,更好地理解动画片所传递的信息知识。
在儿童的游戏中,可以运用到儿童的游戏中,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会按照故事情节设定游戏环境,让虚拟人物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到这个游戏中,通过暂停、慢放、快进等动作,让故事的叙述速度和真实的游戏画面相一致。
从而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比如3D、 AI、 VR等“黑科技”,比如“互动墙”、“互动屏”,利用 AR技术,将孩子变成卡通人物,与屏幕上的动漫人物进行互动,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创而用:儿童动漫的健康发展之道
我国幼儿动画新课程的构建既要以教学平台为支撑,又要与影视、动画创作相联。
论界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协作,以产学研的方式促进幼儿动画的高品质发展,让优质的幼儿动画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少儿动漫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市场角度来分析,国内优质的动漫作品很少见,从2016央视动漫库里,检索出855部“1—5岁”动漫,其中167部“1—5岁”,比例不足20%。
而且品质也是良莠不齐,很多幼稚园动漫在创意上缺乏学龄前孩子的精神特质,在题材上造成了强烈的正、反、反两重对比,造成了视觉上的紧张和紧张,这些都是有害的
儿童动漫的高品质发展必须明确其在市场上的受众和文化地位。
的确,在资本、消费人群、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动漫行业在2016年实现了1310亿元,2019年增长到1941亿元[14]。
大量的国产动漫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白蛇:缘起》等国内优质动漫,在创意、视觉特效、民族风格等方面,都是中国动漫新一轮的巅峰。
为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在主题选择、情节设置、视觉特效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划分。
儿童、小学生、初中生和成年人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差异,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动漫。
同时,儿童动漫也应该坚持中国的主体性,重视传统的人文精神,并在美术形态上寻求民族的表现。
目前国内儿童动漫作品中有很多仿效外国的迹象,从片名、主题、故事结构、叙事策略、人物造型、甚至是招贴等方面都呈现出“山寨”色彩。
比如《汽车人总动员》,在美国动漫《赛车总动员》的形象设计和风格上是“山寨”的,《大嘴巴嘟嘟》和《蜡笔小新》、《小樱桃》和《樱桃小丸子》都是抄袭的。
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国外动漫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也被随意地植入到国内动漫中,如恐怖、暴力、宗教等,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在选择主题时,本土儿童动漫必须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其“镜子”的作用,使儿童在真实的“镜子”中了解自己。
比如《大耳朵图图》的成长故事、《熊出没》提倡保护大自然、《蓝猫淘气三千问》等日常常识的故事,都是以真实的儿童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为基础,达到了教育和社会的和谐。
结语
在新的人文环境中,幼儿园的动漫教学在学科融合、观念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互补的互动中进行。
这是一条以幼儿美学为基础,以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优质幼儿美术教育的途径,艺教交叉与技术的“大融合”,使其脱离了目前的专业发展模式,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模式。
从培养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到与电影动漫产业的协作,实现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人文教育领域中的衍生,在融合、创新、赋能中推进了教育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研究
2.蒙台梭利.精神上的吸引力
3.无名氏动漫怎样打破“低幼”